一个小生命之所以诞生是因为父母间的爱,但当这生命出生后是否接收到爱或得到爱的多少,就取决于它出生后的环境与养育者的用心。
曾经科学家给灵长类猴子做过极不人道的实验:把一群刚出生的幼猴与母猴分开,幼猴有两个房间一个放奶和一个放猴玩具,幼猴除了饿时去有奶的房间吃奶,其他时间都抱着母猴玩具,当这些猴子们长大后融入猴群时是恐慌、不入群的,甚至当它们长大自己有了自己的幼猴时,居然是残忍地对待,甚至当做敌人一样咬断自己幼猴的身体,后来因为太残忍实验被叫断。不过它却告诉我们爱并非是从母体自带来的,也不会因为身体的成长而增加,爱需要互动,特别是与父母的互动,在互动中爱的能力才会慢慢被启动、被激发,只有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营造爱的氛围。
爱要遵循中庸之道,过度的缺乏带给孩子伤害、未来对生活的冷漠,过度的溺爱造成孩子自私、未来对社会的不负责。前段时间朋友圈有福图刷屏:图中小女孩子在地上画个妈妈,睡在地上画中妈妈的怀抱里。每看次不禁流泪次,她是多么想念妈妈啊,孩子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自己对妈妈怀抱的思念,她渴望被爱!现在有多少孩子缺爱?离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虽能用数据表示出来,但孩子内在的那份思念与对被爱的需要又如何表示出来呢?因为缺乏爱造成的被伤害与冷漠又由谁去弥补呢?孩子成长只有一次,幼时的某些影响带给孩子是终身不可磨灭的伤害,我们有为孩子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吗?有给到孩子内心的富足吗?
爱同样需要规则,在界限的范围内给予自由,规则虽由父母掌控,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每个为人父母的责任,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到孩子自由。
爱孩子是父母本能,可怎样爱才是孩子内心需要的呢?如何爱,父母是需要学习的。现在人都说情商比智商重要,其实情商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但如何养呢?情商即情绪的控制能力,情源于爱,情商就是孩子爱的能力是否被满足!当孩子情绪被满足后内心自然会拥有力量,也自然会给予他人,就如男人难过会借酒借烟消愁,女人难过时疯狂地逛街,但若难过时身边有个人把内在的情绪都表达出来,相信那份难受会减轻很多,被人懂的感觉是最温暖,也最有力量的。
现在育儿知识满天飞,给孩子正确的情商指导需要学习,也需要智慧,正确爱的方式给到人力量,但错误的方式好会带来不良后果。在帅帅在幼儿时看过不少育儿书,知道共情,也会在他悲伤时去共情,每当看到他难过、哭、索求时,我都允许他哭、难过、发泄他的不满,抱着说出他心里的想法,所以帅帅小时候蛮好哭的,但每次都能满足他的这情绪需求,现在很少见到他哭,除非真得很痛。可也因受到某些专家的误导,每当帅帅生气时,我就会说“生气了?撕纸去、打沙发去。”让孩子把生气转化到另一物质上去发泄,却不知道即使这份怒气转化到物品上,可他的怒还在心中,且因重复发泄反而强化了这份愤怒,进而却培养了他的攻击性。
当发现看到一位智者用温柔方式对待愤怒时,思维突然转了个弯,立即把内容分享给孩子们,“当我们感觉到生气时,第一要吸气知道自己在生气,第二再呼气我要好好照顾这份怒气,生气时吸气呼气学着抱抱自已。”以前认为这只是大人对怒气的解决方式,才知道这是最适合孩子们的。让孩子在幼儿时会如此认识情绪并温柔地对待自己不良情绪,还用担心他未来对自我情绪的把控吗?不良情绪源于我们自身,它如孩子难受时需被妈妈关爱,愤怒是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演变而来,它不也是因为缺乏吗?既然缺乏,它也是需被照顾、被爱吗?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母亲,需要去接纳它、才能帮助它拥抱它,爱能化育一切。
由于在原生家庭被抱怨得过多,导致自己易怒情绪过重,养育孩子是一种自我成长、修行,把过去那份错误的被养育方式改成正确的方式,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把对人的抱怨指责换为描述事实,把对人的要求换为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对事后的担心焦虑换为对事情的期望,把对孩子无目的地夸奖换为对其性格的称赞。爱是种能力,它需要学习与互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