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打卡主题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感悟
“为什么我们活得压力那么大?”
芸芸众生里,有几个人能对社会本质如此清醒?又能知行合一呢?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署名为“玲玲PETER 和四只猫”的抖主。并去翻看了她的往期视频,有着不少闪耀着人间清醒、明白通透的能量和慧光。
她的视频作品主要是围绕“女性经济和精神独立”在这个底层逻辑之上,探讨了诸如“彩礼”、“生育问题”、”丁克“、“远离精神贫困的男人”、“原生家庭”、“女性生育价值”等等热门和争议性话题。
通过视频得知在去年3月份出版了这本《基层女性》,作者王慧玲,一个连高中都没考上自学成才的“野生社会学家”。这本书很容易看,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更没有弯弯绕绕的情节,很直白。我猜是和作者定义的受众有关:“基层女性”吧!
作者出生于安徽的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除了生活上遭到不公平对待外,还经常遭到暴力毒打。19岁时独自去上海打工,从摆地摊街头推销到服务员、 再到办公室小职员,然后遇到Peter开始创业。并扎根上海,跨越阶层,真正实现自我。她在书中告诉所有女性(特别是基层女性),如果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首先要独立生活,学习技能、自我提升逐渐实现经济独立,然后多读书、多出去走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去经历与成长,变成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用一切可以打开或是拓宽你视野的方式,去让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入浅出,总结起来,就是告诉女性要冲破层层阻碍,去做到独立---精神和经济的双独立,那样的女性才能做自己。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楚,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强调女性要和糟糕的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灵魂断奶。
糟糕的原生家庭确实在神州大地上,尤其是在“重男轻女”的偏远、贫穷、落后地域,普遍存在。原生家庭主要问题有如下四点:
1. 性别歧视:家庭中长辈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儿”和对“女“,肉眼可见地差别对待,对家庭中女孩子长期造成的心理伤害。
比如作者出生在安徽农村,家里有两个弟弟,从小她要带弟弟,做家务,赚钱帮两个弟弟读书。父母认为这都是她理所当然应该做的。而且,她母亲亲口对她说,吃的喝的你跟弟弟一样,但是如果有10元钱,我只会给你两个弟弟一个人五元钱。
2、家庭暴力: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指身体上遭受的暴力,也指言语上的、情绪上的、氛围上的暴力。
比如作者写到,被母亲用石头差点砸瞎一只眼睛;7岁时候被母亲吊在横梁上打;父母亲也三天两头吵架、打架。
3、过度索取:父母抱着投资、收割的心态生养孩子。在这种心态下,父母的每一项付出在他们眼里都是在增加成本,成本越高,期待越高。
比如作者写到,19岁到29岁这10年间,赚的钱基本上都给家里了,帮助两个弟弟读书,再后来把他们都接到上海安顿下来。父母给弟弟几十万首付买房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她和Peter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父母也只给了两万,最后还都要回去了。
4、过度控制: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频繁地、过分地干涉、绑架、控制子女们的情感和生活。
这里,作者再次提到她的母亲,母亲给她打电话,不是抱怨女儿不生孩子让她蒙羞,就是抱怨谁跟她说关于女儿的闲话,让她在村里没脸见人。。。这种情绪的“毒气”每次都让作者情绪一度低落。
就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经历来看,大部分普通中国家庭,都还算是其乐融融,过得去吧,肯定也有矛盾、有些抱怨,但基础底色还是算温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100%的感同身受。试图从理智上去“感同身受”,也仅仅是隔靴搔痒。针刺在谁身上,谁才是真正知道那个疼的滋味和痛苦。
第二部分是自我成长,强调女性一定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不要有依赖男人的心理。
作者建议“基层女性”们不要轻率地走进婚姻,繁荣自己的精神世界,依靠自己,不被主流价值观绑架、拒绝耻感文化,克服精神上的贫困、摆脱容貌焦虑等等。
先给了自己更好成长的机会,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女人、更好的妻子和更好的母亲。
不要活在“大龄剩女”的焦虑中,仓促地走入家庭,结婚生子。如果遇到不对的人,不管是恋爱还是已婚,勇敢地离开,勇敢地结束一段糟糕的关系。错误的关系只会消耗你的心神、透支你的生命,让你把本可以用来学习、工作、提高生命质量的时间,统统用在了制造痛苦、相互折磨上。
我的感悟:如果你想通过婚姻改变阶层,嫁给一个优秀的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精神脱贫。意识到这辈子只能自己靠自己,放弃依附男人,踏踏实实地积累自救的资本,把自己提升到更上一层的择偶市场里,让自己多一点选择。
要摆脱精神贫困,第一点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保持谦卑。多读书,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投资行为。第二点,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自己从消极、主观、固化型思维中拽出来,转为积极、客观、进取型思维。
第三部分探讨了两性关系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分享利益。”
“门当户对”在当下也应该有一个新的理解:并不是说两个人的家境匹配、学历相当,而应该是两个人有同等的种田技能、一致的种田思路,两个人都拥有在婚姻这块田里创造价值的能力。
作者分析了父权社会为什么要对母亲这个角色进行铺天盖地的讴歌赞美。强调生育是女性的权利,不是必须。谨慎做“家庭主妇”。
有一个比较超前的观念:“恋爱、婚姻、生育是三件不同的事,类似于捆绑销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把恋爱、结婚、生育当成“洗剪吹一条龙”来对待。把这三件事当成一件事,其实是大众的惯性思维。婚姻和生育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结婚了,所以要生孩子,而是因为结婚了,并且婚姻很幸福,所以有一天双方决定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深度阐述了放下婆媳之间的道德绑架。婆媳关系的矛盾本身就是男人和原生家庭之间黏糊糊的亲子关系延展出来的矛盾,妻子只是附带受害者。俗话说,婆媳矛盾的背后都有个无能的儿子。很多“妈宝男”家庭的婆媳矛盾尤为突出,婆婆没有清晰的界限。儿媳妇作为新晋参与者,还处于应激状态,丈夫给力,婆媳关系都好说。
作者深度剖析了彩礼的本质。再多的彩礼都不是结婚的理由,基层婚恋市场具有强大的不可抗力,风险很高,而基层女性的人生纠错能力很低,所以,不要轻易地因为彩礼而走入婚姻。向基层男性索要彩礼,其实是女性降低自己在基层婚姻里所需承担风险的一种手段。基层婚姻的彩礼,本质上就是生育风险基金。
还有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启发:“传统嫁娶模式中,所有的适应、调整、融入都是女方的事。这些都是女性在传统嫁娶模式的婚姻中支付的成本。”
我想不管多么惊世骇俗、大逆不道的言论,只要它能言之有理,自成一体,都值得去了解并思考一番。
《被拒绝的勇气》里说:“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如果随波逐流,依靠别人去做决定,那么无论长多少岁也不能算得上成熟。成熟是指:“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自己的选择自己接受。”
真正的安全感,是你手上赖以生存的技术,是你大脑中的知识,是你对未来的信心,是即使有一天你的地被大水淹了,你依然有随时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底气。
女性朋友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那就这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