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打小就喜欢看人物传记和一些历史故事,喜欢通过文字看到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不同生活。彼时年幼,故事中凡是未知的皆是有趣的。囫囵吞枣,看过的书也算有一些。可现在回想来,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了,偶有几个人物的名字,几个故事的画面。
想一想,之所以记不住,大概就是因为走马观花,而走马观花则是因为我只不过是在看别人的生活而已。既然是别人的生活,我为什么要记住呢?
是啊,与自己无关,为何要记住呢?或许,我的大脑自己个也就是这样想的。
渐渐地长大了,看故事也就慢慢不能够摘出自己来,每每把自己和主人公加以对比: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书中的、影视中的故事也开始和自己的生活相交融,去对比,去想象,去反思。
这时候,也慢慢有了自己记忆深刻的人物和故事,那种深刻中有着自我的存在。
《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记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关于松山战役的抗日战争剧。一刷时看到的是国民党和日本军之间的血战,二刷时看到的是战争中当兵们的酸甜苦辣,三刷时看到的是我自己以及那些抗日将士的灼灼目光。
这部战争剧,用一段曾经的血与火徐徐拉开了我们对于历史、人性和命运的反思。
对于民族国家,为什么中国会被日本欺辱?
对于个人家庭,为什么自己会被命运欺辱?
我们为什么会大败?我为什么会大败?这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回事。
(团座龙文章)我在对岸被打得全军覆没,可是一看到日军开始修防线,我们就想:哎呀,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想要安逸都想到不要命的地步。
我不清楚别人怎样,我只知道自己依然是这种中国人——想要安逸都想到不要命的地步。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利于自己,或职业发展或身体健康或家庭和谐,但贪图那一点安逸,还是会“义无反顾”地为之花费精力时间和金钱。宁可把时间献给手机和无聊,也不愿正视沉重的学习和生活——一如当年的“我们”,各朝各代的“我们”。
是啊,谁都热爱安逸,热爱到成了一只只鸵鸟,从一条龙变成了一只虫。
训诫:变则通,通则久
安逸啊安逸,既是春药又是毒药。人活着的私心就是想让自己过得安逸一些,可安逸过了头又会丢失安逸。为了安逸,形形色色的人用着形形色色的方法来推动社会发展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安逸的人在努力争取,安逸的人在极力维护,不安逸的变成了安逸的,安逸的沦落成不安逸的,周而复始。
谁都想一直安逸,于是现在能够享受安逸和一直有安逸可享受就成了矛和盾,需要掂量平衡。
舍矛留盾,亦或是舍盾留矛都算是走了极端,要么违背人性而难以做到,要么昙花一现而难以忍受。于是,如何能够矛盾同存当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怎样的“安逸”才能既满足当下的欲求又满足长久的需要?
我想,那应该是“有所节制的安逸”——节制指的是心里正视并谨记着长期的需要,面对短期的欲求能够满足它却不过度,而这个度就由长期的需要来把握。或者说,短期的停滞、懈怠、懒惰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需要将其放置在长期的改变、勤勉中。
就像是一个人在行走,因为心里知道有很长的路要坐,偶尔停下歇歇,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心里不清楚去哪里,要走多少路,这时候的歇歇一不注意就变成了定居,从而被捆绑在这方圆几里,失去一些东西。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希望不要真到了“穷”时才“变”,那时就很不安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