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开始,差的可不只是一缕“东风”。
自从开创这个简书号以来,想下一个选题,已经是我每天日常生活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前段时间很忙,越忙事情越多,我的想法,我的思考,我想写的东西也就越多;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写东西的时间也越少。
我把我忽现的灵感,一个个记在简书里,写在便签纸上,有的甚至已经列好了提纲,想好了例证,就差那个动笔的时机了。
然而就在这几天,待我终于有时间,再看这些选题时,我只感到时过境迁。
一旦那个阶段过去,那时的情绪情感、体验经历、思考或是冲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属于那个阶段了。
妄图回味,代入到那个情境中,再重新按照之前提供的思路写,只会变得生硬,格格不入。
这和完成整篇文章写完,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一个灵感,一个选题,只要没开始写,其实就相当于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
看着之前想好的,好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选题,我只能暗自遗憾。
终于提笔,写下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当时没有开始,此时差的可不只是“东风”。
2、延后,究竟延掉了什么?
TED曾经有期经典的演讲,演讲人Tim Urban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述分析了《严重拖延者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结论是拖延者的大脑里大部分时间会被及时行乐的本能控制,让他无法做出理性的行动。有当截止日期靠近或者即将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时候,恐惧才会让理性重新回归,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
DDL,deadline,截止日期,当代人无比熟悉的话题之一。大部分年轻人可能都有,临近ddl,爆肝通宵,然后最终赶在这之前,成功完成的经历。
临近ddl前的这样的高效率无疑是让人迷恋且赞叹的,然而这样的“成功经验”却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更加拖延的借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后,延掉了未来工作的效率。
然而ddl,是任务性质的,被动要做的。在ddl面前的”想做“,大部分是因为ddl逾期之后的dead一般的惨烈后果,是处于畏惧心理的不得不做。
而我第一部分所提到的想做,却是一种主动的想做,内心的诉求,倾诉的欲望。
而这种“想做”如果被延后了,又延掉了什么呢?
首先,这样主动的“想做”,是短期内不存在外在压迫的。
它可能只是短暂一瞬间的想法,稍纵即逝,也可能只是一时的想要提升自己的冲动。
坏就坏在,就算之后彻底不做,就这样“鸽”了,也无所谓。
但这种无所谓只是与ddl这种明显的后果比较出来的,其实有所谓。
所以延后,可能延着延着就没有了。
就像我目前存在文集里的那些选题一样,如果等不到下一个开始的契机,他们就只是选题。
其次,延后的想法,也不再是当时的灵感。
延后之后,一切轻舟已过万重山。
输出和行动,是需要契机的。
延后的灵感,像过期的食品,徒有其表,但内里早已变质。
就像如果我现在开始写之前预定的选题,不仅失去了当时的澎湃的情感,纷繁的思绪,同时还会有当时那个阶段的思想,和我如今的想法互相打架。
3、现在,开始!
最要紧的,莫过于此刻开始行动。
与如今这个,脑子清醒动力十足的我不同,如何让被及时行乐控制的自己也能马上开始呢?
(1)增加不做的成本
加强恐惧的力量,让此刻不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增加。
比如,我可以向我的朋友表态,如果我没有在今晚之前写完这篇文章,我就请她吃饭。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放弃的代价增加。
(2)提升想做的欲望
比如邀请一起想前的伙伴,让自己和同伴产生正向的相互影响。
比如让做成功之后的奖赏增加,给成功加点甜。
或者是,给自己一个现在就开始的借口——比如,点赞这篇文章后,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