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女友,年芳23,研究生在读,会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月收入税后3万加,弹得一手好钢琴,业余时间还会教小朋友。老板准备近期升她做二把手。
在23岁就被加薪升职,源于她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边工边读,经验比同龄人丰富,加之善解人意,做事有方法,人际关系好,老板想留住她,自然给出了更高待遇,加薪升职。
在我看来,再过几年,30岁的她完全就可以独挑大梁,安家置业。幸运地是,她家境优越,还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精神与财力支持。
最近,她恋爱了,是初恋。恋爱中的女孩都是一样的,每日的情绪体验就像坐过山车,一小时内就能经历一场大悲大喜。她向我诉说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明年结婚,六年生三个孩子,妈妈一个,婆婆一个,自己一个,不争不抢,各自玩各自的孩子。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顺利的令她害怕与惊恐。她问我,万一,过了三十岁,自己更优秀了,看不上现在的男朋友怎么办?她说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或者能力够也不想升职,因为那样就没有什么私人空间与自由了,会变成工作狂。男人是无法忍受这样的老婆的。
男朋友也很适时的站出来说:“不必升职,要是不想工作的话,我也养得起你。”
是啊,对女孩子来说,最动听地话莫过于“我养你!”所以当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对柳飘飘的那句“我养你”赚足了无数女孩子眼泪。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身边总有很多女性,原本可以更优秀,但每当机会来临时,她们总能找到些理由避免成功。
为什么优秀的女性会对成功恐惧?
美国女心理学家霍纳在1968年发现了这一现象。就这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其中最重要的解释是,如果太成功了,女性会担心自己在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上遇到麻烦。她们下意识地认为,男人惧怕优秀的女性,惧怕和成功的女性建立亲密关系,除非自己比她们更强大。
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几千年来的遗传基因决定了男人自古就是外出打猎照顾女人的角色,而女人则留在巢穴中养育下一代。正因为如此,在孕育期,女性需要依靠强大的男性提供物质保障,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对下一代的养育中来。电视剧《离婚律师》里,有段情节就是,姚晨和吴秀波在一位当事人婚礼上,针对野生动物和筑巢动物这一说法,各抒己见。
英国人德斯蒙德.莫利斯用《裸猿》、《人类动物园》几本书,从生物学角度,讲述人类的动物本性,这种基因是在适应外部环境,求生存中,世世代代传下来的。
与此同时,女性可以完全确定孩子基因来自自己,是亲生的,所以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更加忠诚,而男性在外出狩猎期间,无法时刻关注女性,所以他们无法像女性那样百分百确定基因,于是男性基因决定他们要寻找更多配偶,以确保自己基因更多更无误的代代相传。
更有趣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都会像爸爸更多一些,以帮助父亲来确定基因,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还是先把话题回到女性恐惧成功上来吧。
正因为这种怕比男性更优秀的恐惧,让许多优秀的女性会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以避免自己过于成功。
有位女士,今年37岁,从大平台大公司一路做到主管,可一旦到达管理职位,她就会辞职,到今年为止,她已经辞职七次了,目前在一家小公司做经理。深聊后,才发现,她有一位哥哥,从小她就觉得自己不能比哥哥优秀,那样内心深处觉得会被哥哥和爸爸嫌弃。于是每一次晋升后,她都让自己归零,再重新开始,她就像陷在一个魔咒里,把它当成了命运。说到底,是成功恐惧造成的。
对于优秀的女性,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忠于你自己,接受你的确很优秀的事实。中科院心理所的陈祉妍教授说:“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就会如何对待别人。如果我们否认自己,我们也会容易否认别人。”
如果你的确很优秀,但又不想承认这一点,极力否认,那么你内心对优秀的渴望会更强烈。只不过,你开始不再要求自己优秀,而是要求亲密关系中的其他人优秀,比如你的恋人、丈夫或者孩子。并且除非他们比你更优秀,否则你会攻击他们,认为他们配不上你。
心理学上,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成功,一种是避免失败。而优秀女性的避免成功与避免失败还不同。避免失败的心理动机是,这件事我不去追求成功,于是就没有失败可言,从而避免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心理打击,留在了心理舒适区。
而优秀女性本身是具有主动追求成功动机的,她们并不害怕过程中的艰辛,也具备很高的逆商,但只是因为担心亲密关系中的男性无法接受成功的自己,而放弃成功。
武志红曾在他的一本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他的研究生同学,公认的最有天赋,最有可能在心理学上有所成就的人。然而她对这个才女的名号特别不舒服。她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极力想掩饰自己是一个才女的事实,我内心隐隐觉得,不这样做就嫁不出去。”
这种掩饰在她婚后达到顶点,那一段时间,她身上的才气都消失,变成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家庭妇女,说平常女性都说的话,做平常女性都做的事。走起路来,个子很高的她总是弯着腰。心理困扰总会通过身体传达出来。
尽管她为这段婚姻做了很多努力,但相处两年后,她还是和丈夫离婚了。
她说:“我以为否认自己的优秀,把它们压下去,就可以和一个男人相处了。但我错了,我扭曲自己,否认自己,必然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我最后把这种委屈都转嫁给了我的前夫。”
其结果就是,她一开始认为自己能接受这个有点平凡的男人,但最终,她对他越来越挑剔,虽然这种挑剔没有表现出来。譬如,她从不说刻薄的话,做刻薄的事,从不刺激丈夫,但却越来越不愿意看到他。
优秀的女人势必对优秀有渴望,可当你否认这种优秀,不成长了,就会把这种渴望投射到身边的男人身上。如果男人果真卓越,就会欣然接受。如果男人不如自己,你就会特别愤怒,恨他怎么那么差劲。
我们对别人愤怒,就是对自己愤怒,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否认了自己最重要的天分,而被压抑下去的这一部分并不会消失。它会默默反抗,令你心中充满愤怒。并且,这种愤怒藏在潜意识里,寻找一切机会喷涌而出。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每天朝九晚五的出现在办公室,为了显示自己合群,20出头的我,总勉强自己加入同事们关于服装、化妆或者包包的话题。其实我内心觉得,把时间用来聊这些真的好浪费,于是我每日都扮演着一个貌似合群的自己,但这对自我能量的损耗非常严重,内心压抑着对自己的愤怒,就连照镜子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变丑了。
直到我终于忍受不了,开始拒绝和同事一起午餐时,回避这些话题,把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只是边吃饭边捧着本书读时,一切都开始好转,当我收回扮演者,做真实的自己,能量不再被损耗,连面目都变得温润起来。
如果按照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来看的话,自己更偏于内向一些。具有内向性格特征的人,需要独处时间,看书,看电影,逛美术馆这些安静的活动都能补充自我能量,而大量的社交和聚会,对内向性格的人来说,是输出,不是输入,偶尔为之效果还不错。
而对于外向性格的人而言,他们需要在关系中补充能量,如果长时间把他们关在一个屋子里独处,就该抓狂了,社交与聚会才是它们的输入,而非输出。
当然内、外向都不是绝对的,只是看你哪一种稍微偏多一点而已。所以学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更能节省自己的生命能源,忠于自己的天赋、才能,才更快乐。
其实,哪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女人,她们也仍然是一个脆弱的女人。如果她全面接受自己,既能接受自己的脆弱,又能欣赏自己的优秀,那么,她就会安然接受男人,欣赏他的优秀,接受他的脆弱,这时候,关系自然就变得和谐了。
男性也有成功恐惧,再强大的男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理解与保护,而不是相反。
女性的成功恐惧相较而言,更随处可见,比如,在接受新工作或新职务时,女性常犹豫不决,总是先考虑自己能力是否足够,或者是否和照顾家庭和养育孩子冲突。还有很多女孩子在聊天中会说:“不想干了,干脆找个老公养我就好了。”
但我们会发现,如果是一个女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对男人说:“我养你啊!”恐怕男人不但不会感激,还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羞辱吧。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到: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也许正是因为认定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属性,所以无伦多么优秀,最终都以嫁个好人家为成功标准。
我闺蜜,大学毕业时,凭实力考入一家500强企业,但她父母认为,她能力不行,自己在外面闯荡定会千疮百孔。于是在毕业离校时,老两口,不远万里,打着飞机,来到女儿身边,苦口婆心地把她劝回了老家,三、四线城市。在政府机关一直工作到现在,平平稳稳,衣食无缺。
只是她总会问我,如果当年我留在大城市,自己去闯荡会怎样呢?想了想,其实留下也依然是平凡中的一员,被熙熙攘攘裹夹,有房有车有老公孩子,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父母。
从外在看,回到家乡和留在大城市没有任何区别,真正的区别也许在内心吧。会少些遗憾,会认可自己曾在最好的年华奋力拼搏过,老了会坐在摇椅上回忆这一辈子的经历,为自己活过。
那天我用意象,为她做了测试,听到结果时,我涌出一股想哭的冲动。在她的意象里,心是栋高高地、严密的石头房子,小小的窗户,小小的门,没有光。
我们用了些时间打开门,她看到里面一片漆黑,一无所有,什么什么都看不到, 我让她去点燃一根蜡烛,或者打开灯,她用了很大的努力,最终只点亮了一根蜡烛,能看到的也只是那一点点烛光。
不想贴标签的说这是什么什么症状。只想说,从意象中看到的是一颗关闭了的心,以及黯淡无光、无望、抑郁、压抑的心灵,我让她此后每天睡前,在心里点灯,扩充窗户,让门窗变大一些,让窗外的光洒进来,让屋里的灯逐渐亮起来。
《第二性》里有一段:米什莱写道,“想想也真可悲,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是啊,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梦想就是相夫教子,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是的,那你是幸福的。因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久而久之,会因为压抑了优秀的自己会变得身心俱疲,而后者会因为这是此生最大梦想而享受其中,身心健康。无伦是哪一种。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幸福与满足就是最好的。
霍纳是最早研究女性成功恐惧的美国女心理学家,1968年,她请女大学生构思一个故事,也就是心理学上常用的投射测验。故事的开头语是“第一学期末,安妮发现自己在医学院的班上名列第一”,而对于男生,霍纳把开头的“安妮”换成了“约翰”。
结果发现,68%的安妮的故事比较悲惨,典型的故事是她取得事业成功,但在婚姻上不幸福,要不迟迟找不到另一半,要么是离异。
相反,在男生续写的故事中,91%的约翰都比较幸福,最终的结局多是才子佳人,不仅取得了事业成功,还抱得美人归,娶了漂亮的老婆。
霍纳由此提出女性有恐惧成功的倾向,原因在于社会和家庭给女性的定位是柔弱的,被保护的,不抛头露面的,所以成功就意味着对这种性别角色定位的挑战和背叛。我国也有研究者做过类似研究,都验证了霍纳的结论。
五年前,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写了本书《向前一步》,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鼓励女性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积极接受新挑战,向前一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去的心理学聚焦人的伤痛、悲惨已经够多了,现在我们需要想一些好的事情。
从心理学的变迁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延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经历战争,人们不同程度的有战争创伤,以弗洛伊德、荣格等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流派,聚焦点都放在人的潜意识、原生家庭、环境等对人的行为和认知的影响,但是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把焦点集中到,如何才能更幸福,更美好上,关键词发生了变化。
虽然我们会尝试拒绝,但我们最终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负责。这是人本的核心。不强调原生家庭、强调自我意识。
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求理论里说,低级需要满足的程度决定着,这些需要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程度。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比如《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侯勇扮演的某处长赵德汉,他说,那些钱,他一分也没花,就是小时候穷怕了。小时候穷会造成低级需求,即吃穿性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无法被满足,长大后,这些钱就是他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的替代品,所以有这些钱他才有安全感,低级需求才能被满足,花不花的倒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小时候低级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以后的行为。
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就是谈论嫁什么样的男人时,一些人非常愿意分享说,嫁给那些婚前玩够了的男人,而不是从来没玩过的,他们过了三十恐怕就该出去玩了。
这隐含的某些意义是,性作为基本低级需求被满足,会影响今后的行为,因为满足而没有匮乏。反之,稍小时候性的需求被压抑太严重,那么之后,就会出现所谓多情等弥补行为,来满足这一需求。
当然需求层次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求的方式也不同。人类的行为也不只受一种需求的驱动,行为是多元驱动的结果。
低级到高级需求,呈金字塔排列,层次越低的需求,力量越强,需要先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可能追求高层次需求。所以我们常常不易察觉自己的高级需求。
在进入高一级需求之前,第一级需求无需百分百得到满足,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重叠的和波浪式的向前推进。马斯洛估计在美国人中,85%的生理需求,70%的安全需求、50%的归属与爱的需求、40%的自尊需求、10%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中国的话,人口基数大,比例要低一些,但北上广一线城市应该差不多。
自我实现也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和克服一些障碍。障碍之一就是成功恐惧,女性的成功恐惧,和男性也会有的成功恐惧。
自我实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克服个人内部条件的障碍。我们将谈论三个障碍。
一是,自我概念的缩减,也就是我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能看法比较保守。你可以大胆想象和大胆去做那些你此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不要固着在自己成长中某个心理性阶段,不要凝聚那个阶段的力量,不要把行为停留在那个阶段。
举个例子,三至五岁,是俄狄浦斯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父恋母期。发展到这个阶段,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但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是孩子、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完全属于你。这也意味着心理更健康。
像前俄期,也就是心理年龄在三岁前,则对忠诚、忠贞、纯净、单纯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破碎,就变得非常可怕。
像英国、美国整体上到达了俄期,所以社会对性的复杂和竞争心,有着很大的包容。我们看到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欧美国家婚内出轨率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他们会选择先结束一段感情,再开始,对单身多子女的成人也更接纳。
前俄期,分为口欲期和肛欲期。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认为,我们只发展到口欲期,集中表现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通过嘴来满足。就像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去感受一下。
像《西游记》里,各种妖怪都要吃唐僧肉,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对完美的乳房,对婴儿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婴儿最大的感觉是全能自恋,他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世界该按照我的意识转,如果不能就恨不得毁了自己和世界。不能自己呆着,需要粘着别人,共生,离不开,弱者顺从强者。
所以当我们要发展自我实现需求的时候,要有意识的缩减自我概念,不要固着在某一个时期的行为上,自我觉察。不断探索,终生学习。
在养育子女上,如果您想要一个可以追求自我实现的高需求孩子,那么在幼年期,就要多多鼓励和放手,让他去自我成长,自我探索。
第二个障碍是,我们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记得有次采访姚明,是在他当选男篮主席之前,他分享说,人要不断远离舒适区才能成长。远离舒适区很恐怖、会焦虑、很难受,所以每一次成长都如涅盘重生。
鹰在四十岁的时候,不也是要忍着巨痛,独自飞到山顶,一根根拔下自己的羽毛,用石头磨掉自己的喙,才能换来新的40年寿命嘛。
最后一个障碍就是对成功的恐惧了。别怕自己太优秀,你值得更好。越是优秀的人,对自身越好奇,想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远。其实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潜能的突破点。克服恐惧,放手去干吧。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不能接纳自己,就会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即便为了孩子,你也值得拥有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