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应该和武志红的《巨婴国》一起读,那种以幻想代替真实,正是对“绝对禁止型的超我”和“全能幻想型的本我”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之前看亦舒的《寻人》,感慨良多。那个年轻的富家女找了一家侦探社,就是为了寻找自己幻想中的情人。可是真正符合她幻想中的那个人,心里爱着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妇人。因此亦舒写道:寻找伴侣,大忌是叫伴侣配合我们的需要。应该反过来,由我们去弥补伴侣的不足。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看韩剧和小言的原因了。那样温柔多情、细心体贴的男主,就是编剧帮我们完成的“泰迪熊”。我们的泰迪,应该是一个英俊迷人的王子,有超高的智商和学历,他会出现在每一次我需要他的时刻,我内心的苦痛不需要通过言语的表达他就能理解,我的梦想不需要描绘他就能帮我铺就道路让我实现······年轻时总是怀抱着这样的憧憬吧。
越长大越发现,那样并不是真实的爱情。我们爱上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降生并不是为了我而存在的。我们的爱情,应当是共同成长的。我们在一起,应当是学会沟通,互相磨合。他不能满足我的幻想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因为我没有找到“真正的爱情”。所谓“真正的爱情”,恰恰是一种可怕的控制欲。
控制欲并不只是在爱人之间,更多地体现在父母之爱。一次打车的时候,司机对我说:“三四岁的小孩子最讨厌了。可谓人厌狗嫌。特别顽皮不听话。”
在心理学上,三四岁正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在像一个婴儿一样依附父母,也不像牙牙学语时期那样只是重复父母的话。他们开始成长为一个“人”。可是这个时期,在父母看来,却是最令人讨厌的时期。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孩子,开始脱离他们为他预定的轨道。他开始与他们幻想中的“泰迪”背离。“不肖子孙”,多么可怕的评价体系。只要你和你的父辈不是一样的,你就是有罪的。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西方的家庭观念。孩子是上帝寄居在我家的天使。我们抚养他长大,他带给我们欢乐。没有谁欠了谁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谓的“孝道”,不过是家长控制孩子给自己找的借口。
愿每个独立的人,都能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