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吹拂,推动着层层波浪朝岸边涌动,海浪冲击着岸头的礁石,惊起千百朵雪白的浪花。
我斜倚栏杆,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既然梨花可以用来状雪,又何尝不能更为淋漓尽致的描绘出眼前那层层浪花群芳争艳时的绮丽景象?
近岸的海,似乎收敛了一些它的凶猛与狂躁,然而说它是温顺的仍极为不当,温顺是人们用来形容宠物的词汇,而大海是包容一切的,它可以吞吐日月,分拣星辰,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事物在它面前都会立刻变得卑微而不值一提,大海是神圣的,它以其无限的肃穆与威严,守护着地球,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凭栏处,极目远眺,海天相接。我小时常常想过,究竟为什么大海与蓝天这两样不相干的事物会在远方联系在一起?此时此刻,这个问题又一次在我的头脑中回荡。我突然想到,不对大海与蓝天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她们都是蓝色的。不过,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两种蓝色的成因是有所区别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蓝色,那是由于空气是有涨落起伏的,空气本身的密度涨落会发生散射,而蓝色光容易被散射。密度涨落引发的散射,正好能产生我们看到的蓝天。而大海之所以也是蓝色的是因为我们人眼看到的海水,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若某种介质对某些波长的光的吸收特别强烈,且随波长变化也很大,这种吸收称为选择吸收。太阳光射到海水上时,由于海水对红、黄色光进行选择吸收,而对蓝、紫色光强烈散射、反射,因而海水看起来呈蓝色。绝大部分物体呈现颜色,都是其表面或体内对可见光进行选择吸收的结果。
现在,唯一的线索也中断了,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海天相接呢?难道真的是小说电视剧里所说的所谓坚贞的爱情?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凝视着远方,我在想,那天际线的后方是什么?终于,我想到了,假如地球是一个椭球形,那么开拓视野极限的那最后一道反射光便是过地心截面椭圆的一条切线。啊,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原来地球真的是“圆”的!一瞬间,我感到自己几乎成了这个星球的主宰,我屹立于这个星球的一隅,仿佛可以俯览整个世界。
远方,海天相接依旧,然而天空的蓝色却渐渐消退了,踟蹰在几近黄昏的海岸极目远眺,满眼都是无尽的涛涛海水。
“乌台诗案”获释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日,他与友人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触景生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千古名句。的确如此,我们的人生是多么渺小啊!
当你见过长江,你会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当你见过大海,你会认为江河是多么微不足道,当你进入太空俯视地球,你会发现,这颗蓝色的星球在茫茫宇宙中是又多么的微不足道。
就像刘慈欣在其作品《欢乐颂》中所写,当人类面临巨大生存危机时,一位总统乐观的说:“我们面临的只是一粒沙子上的一点事,应该好办!”
放眼浩渺宇宙,地球只是一粒沙,相比大海,江河只是一涓细流,那么,一个人呢?难道对个人来讲,这世上还会存在困难与过不去的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