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断的接收着外界的信息,科学家们计算出每人每天会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而这其中却有90%以上是属于无效信息,随意翻开的网页、各类App推送的新闻,阅读这样的信息,只是满足了当时的阅读快感,那么,在信息过载时代,应该如何阅读?
知识有高低
知识无贵贱之分,但有高低之别,目前很多流行的知识,都有其来源。从高阶知识到低阶知识的演变过程中,是一个向群众普及的过程。低阶知识是高阶知识的延展,一本低阶知识书籍的核心内容,也许只是一本高阶知识书籍的其中一个篇章。
目前流行的浅阅读和碎片化学习,其本质就是将高阶知识咀嚼后转化成大众易消化吸收的低阶知识,阅读这样的内容,会让人知其然,而不能让人知其所以然,所以新东方王强老师说:“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
流行的书籍不要读
评价一本书是否成功的常用方法,是这本书的销量。但是畅销的书籍往往是写给大众看的,他需要照顾大众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的书籍往往是低阶知识的书籍,不会涵盖太多核心内容。
一段时间内,“一万小时”理论成为人们交口相传的内容,无论读没读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都会知道“一万小时”理论讲述的是想要成为行业内顶尖的高手,最少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但对于训练来说,真正的关键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如果是一直使用无效的方法,就算是两万小时的训练,也是于事无补。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阅读有效提升的的书籍,口水化的网络小说就算读上一万个小时,也不可能成为文学大师。
跳出舒适区
如果一直都是读自己知道和了解的书籍,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会有所提高。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最外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理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介于两者中间,你知道一点而又不完全知道,能够通过学习去了解的则是“学习区”。
当我们读书时,如果这本书你已经似曾相识,里面讲的内容都是你知道的,那么你阅读的书籍就是在舒适区内,如果想要获得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跳出舒适区的阅读,不要阅读那些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如各类每天懂点XXX,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书籍,也不要阅读你已经懂的书籍,需要去阅读需要自己使用自己理解和阅读能力去理解的书籍,处于学习区的书籍。
思考不能超过理解
“坐井观天”的故事我们都曾听说过,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只有自己的眼光那么大。一个人思考的维度是不可能超出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范围,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提到:“学习,就是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未知的知识”,自己建立起足够的“已知”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多的未知,才有足够的思考资源去思考自己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