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一名学生,总免不了背课文的难题,而今天所要讲述的《桃花源记》正这个星期小兮要求背诵的作业了,借今天每日一更的机会,把整篇文章再梳理一下,方便记忆,完成作业,莫名觉得我也有点小心机呀!
02
首先了解其文章大体:《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选自《陶渊明集》,其文学体裁为散文,创作在晋末宋初时期。
此篇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并不是正文,知道这一点的小兮也很吃惊,真看不出来这样好的文章只是序言,不过序言写的好,同样也能够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啊!
本文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至于为什么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大家知道答案吗?
03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桃花源记》自然也不例外,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来着有“大济苍生”的宏伟志向,可是,理想终也败给了现实。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的时候,东晋王朝极其腐败不堪,对外只一味投降,安居于江左一隅之地。且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以争吵、摩擦和对立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简单来讲就是:东晋内部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在国家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同时,东晋承袭旧制,使陶渊明“壮志难酬”。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洁,和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况。决定与统治者决裂,长期归隐田园,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却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他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无法干预,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04
《桃花源记》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桃花源的理想是现实的,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而已,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桃花源是作者美好的理想境地,而“世外桃源”其实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在生活的细节上、在完成某一件事的成就感上,甚至在改变某一缺点上,都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满足的,这种幸福感是来自最朴实也最简单的感觉。
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
要(yāo):通“邀”,邀请。
邑(yì)人:同乡(县)的人。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志:动词,做记号。
诣(yì):到。
这篇文章到这儿就算是是结束了,在本文中还出现了几个流传千古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找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