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文/小燕子
此书的作者是严歌苓。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3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最终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无一生还。
01 作者用词精准,具有说服力
书娟姨妈从外围的人群撕出一条缝来到她的身旁,被千万人的汗气蒸的湿淋淋的。此句中一个“撕”字,用的特别精准,人之多可以立马浮现在眼前,像撕纸一样留个缝,可想人之多,形象准确,比用其他字更有说服力。
说着说着,盘在他后脑勺上的发髻突然崩溃,流泻了一肩。好头发。此句中“崩溃”二字,用的特别好,崩溃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情绪,人承受不住某种压力而情绪失控,用在这里用来形容发髻突然散开,特别生动传神。
“为什么当场没有想到那么精彩的杀伤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发射出去。”此句中的情景是设在书娟和妓女们争吵时的状况下,书娟内心讨厌妓女,觉得他们脏,像六月的烂黄瓜,满身恶心,臭气熏天,在和她们争吵时,她想把内心所有的不满发泄出来。作者用了“杀伤性”几个字,把书娟的内心状态刻画出来了,她内心的所有怨愤还未发泄完,她想用更狠毒的话来辱骂妓女们,杀伤性几个字用的准。
“他的两腮肌肉痉挛”。此句中的肌肉痉挛几字,用以说明的是当事人内心的气愤,肌肉气的都痉挛了,用的相当形象,比起其他“气愤”等字更有说服力,更形象,更精准。
“看到英格曼神甫从后院奔向边门,又宽又长的起居袍为他扬着风帆。”此句中“扬着风帆”几字,将英格曼神甫奔跑的状态形容出来了,起居袍都被风吹起来了,像扬着风帆一样,足以见作者想象力丰富,用词特别,不拘一格。
02 小说叙述方式特别,以作者最亲近的人的口吻来回忆,来叙述,更能将读者代入其中。
文中作者以我的姨妈“书娟”开始讲这个故事,以姨妈回忆的方式不断的引读者深入故事情节中。让故事更能体现真实性,更具有说服力及感染力。
03 小说中冲突分析。
其一,战争发生后,秦淮河的歌女也没有安全的地方待,来到美国威尔逊教堂,求避难。美国神甫因还要照顾十几名避难的女学生粮食短缺,及本身对歌女没没有什么好印象,同时人越多越不安全,不想让女学生受她们生活习气影响。拒绝接收她们来避难。最终她们中有人略施小计,进入了教堂。这是冲突一。
冲突二:歌女与女学生冲突。女学生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群歌女,骂她们像六月的烂黄瓜,脏,用烂骨头砸她们,嫌她们分女学生的食物,让学生没有饱饭吃。想赶她们出去。日常摩擦不断。
04 人性的闪光点得到升华。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日军不断的来骚扰威尔逊教堂的安宁。第一次借口是没有吃的,来找吃的,最终以教甫的一辆旧汽车打发走;第二次是听说教堂里藏着军人来骚扰教堂,三名军人最终死于日军的大刀下;第三次是得知教堂里藏着女学生,借口要听她们唱诗班进行演唱,从而糟蹋女学生。英格曼神甫争取了两小时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来想去,最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让十几名妓女扮女学生,但这种话又无法说出口。妓女在地下室仓库里都听到了神甫和日军的无理要求,最终决定:“她们跟日本人走,把学生们留下来。”
女学生们得知妓女们代替她们上了末路,虽然她们饭可以吃饱了,水可以喝足了,内心却是如此焦灼。后悔当初对妓女们瞧不起,辱骂,诅咒,各种恶语相向。
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群低入尘埃的人,却做出最伟大的事情,青史永留名。换来十几名学生免受糟蹋。人性的闪光点得到升华,伟大及高尚需要永远被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