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爽
有句大实话,你的容貌和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我觉得这话小看了音乐的力量。
有次我看景甜直播洗脸,背景音乐节奏轻快,让人心情舒畅。她说“我一般洗脸的时候喜欢放点音乐,不然洗脸的时候也是挺无聊的。”
后来我自己洗脸时,有意识地根据当下的心情,放着轻快旋律的音乐,感觉洗脸更享受,断舍离掉白天公司里的琐碎烦躁,音乐给我注入一些快乐和放松。
当我心情差、想生气的时候,我也会找几首摇滚歌曲发泄怒气、平复心情,果然像木心《即兴判断》里所说,用音乐来发脾气,当然最惬意。
以前有段时间我在健身房里学瑜伽,心里暗自羡慕瑜伽老师的体型和容貌,有天下课后我们几个学员夸赞老师的好状态。
老师听到后自谦了几句,她说很多人觉得是瑜伽的动作改变了体貌,其实瑜伽音乐也功不可没,让人内心舒缓平静,眉目间也会柔和顺畅起来。
所谓相由心生,音乐善于改变着心绪的走向。在你高兴时,为你助兴;在你悲伤时,给你安慰;在你懊恼时,替你打气。
音乐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气质。
前段时间,庆哥跟我感慨,学习一门乐器能活生生地提升气质。
她的一个已婚女同事想丰富下业余生活,半年前报名学古琴。
这几个月,越来越感觉她整个人的节奏感变慢,不焦虑也不紧绷,周身上下增添了一股从容淡定的气质。
我也有同感,我高中时有一任同桌,学小提琴七八年了,她的气质在全班女生中十分出挑。
我看过她演奏,她挺拔地站着,双臂随着音乐节奏而曲张,那时我终于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有气质了:
她把音乐作为媒介,传递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感悟、内心体会融入在音符里,使得气质和魅力无形中得到放大。
离音乐很近的人,内心会更敏感,更柔软,更丰富,所以更有气韵。
两年前,一位有气质的漂亮女同事,吐血推荐我去看音乐脱口秀《听说》。
我看完两季后,我觉得,音乐总是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自己,表面上让人心情变好,气质变佳,内核是种精神熏陶,人文互动。
昨天收官的《听说2》“告别,不要告别”中,
马世芳说的话让我想把节目隆重安利给更多人。
已所欲,广推于人,遇见会庆幸,错过会遗憾。
我一直钟爱优酷出品的“看理想”系列的泛文化节目,比如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马世芳主持的《听说》,一贯清流,每期必看,不止一遍。
这个节目有底蕴,与其它速食节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地,将阳春白雪的音乐文化降维,有趣易懂,高而不冷。
《听说》第一季豆瓣评分9.2,昨天刚收官的第二季高达9.5分,我深爱这个节目,除了让我更懂音乐魅力之外,还很治愈我的心浮气躁。
一方面是主持人马世芳的人格魅力和暖心气质,他是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著名节目主持人。
他生长于书香世家,像李宗盛等人物,其青年时期就出入他家客厅,和他父母聊人生、谈音乐。从小耳濡目染被音乐熏陶,使他声线温润,简约内敛,清灵干净,情怀满满。
另一方面是他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地将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社会背景娓娓道来,传递出作品的人文感。
《听说》每期节目都是他走进电台,拉近话筒,从经典台湾作品出发,由点到面铺开。
讲创作者的故事、词曲的故事以及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变迁,像以音乐为主线的纪录片,让人发现歌曲背后的缤纷故事。
听他讲三毛初始版本《橄榄树》的歌词,《何日君再来》在某些时期是禁歌,觉得很长见识。
尤其是听完他最后一期讲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的《不要告别》后,再去听歌,感觉歌曲被李泰祥一生对音乐的执着加持过,更有韵味,更加耐听;
听他解析罗大佑某张唱片里的木吉他的厉害之处,听他讲述鲍勃·迪伦从不插电到插电的瞬间,听他说自己听披头士的《佩珀将军》听了上千次……
让我感慨,一个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的匠人,从谈吐到气质,就是与众不同。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气质,音乐听多了,听透了,便发生在你的眼眸里、神韵里、骨髓里。
最好的音乐并不是制造出声音,而是创造出宁静。而优酷上马世芳的音乐脱口秀《听说》,也创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氛围。
你的容貌和气质里,藏着你听过的音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