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第十五」40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千古名句,不译。
【注释】
“道”,此处指志向、主张等价值观。
“谋”,此处指谋事。
【评析】
孔子认为:若志向主张不同,就无法一起谋事。因为共同谋事,需要在共同的目标和宗旨下达成共识。若各自的志向和主张都不相同,那就无法达成共识,也就无法统一行动。故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组建团队需要志同道合,构建社会同样也是如此。社会的规模越大,构造越复杂,社会治理对于志同道合的需求就越高。因为若“道不同”,社会就会因无法形成共识而产生诸多弊端,就会使社会治理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有效治理。鲁国正卿季康子想要通过“杀无道以就有道”来形成共识,而孔子则反对以杀戮的方式为政,认为应当通过“有教无类”这一文明方式来形成共识(参见《善读「论语」15.39》)。
著名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发表于2014年的《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一文中指出:共识度越高,越能适应全球化时代;同质化程度越高,社会越容易形成共识;文化多元会增加形成共识的难度。而美国“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之一,正是党派、族群和整个社会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难以形成共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此,无视价值观的差异,盲目而不加辨别地鼓励引进移民和文化多元其实并不可取,因为那将使得整个社会更加难以形成共识。对于那些富于“侵略性”的文化而言更是如此。历史记录下来的那些劣迹斑斑的种族歧视和迫害、绵延数百年的宗教战争、对科学和民间人士的残酷迫害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的恐怖行为已经充分证明,富于“侵略性”的文化,很难与其它文化真正“多元共存”,就像狼绝不可能与羊安居一室。
人类若想要避免“道不同不相为谋”所导致的低共识度,不使其成为社会治理和全球化进程的障碍,就必须要首先成为“同道”中人,让共同的文明理念成为凝聚共识的基础。对西方的宗教和文化有着深刻研究和清醒认识的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认为,这种统一的文明教化,只有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能够担当。只有华夏文明能够适应人类未来大一统发展趋势的需要,能够以“有教无类”的文明方式来消弭民族和国家的分歧,而非以暴力杀戮或自私自利将人类引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因此,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志于道者而言,不仅事关华夏文明的复兴,也事关人类文明的未来。故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