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及国企都是同一种印象:工作悠闲,效率低下。先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且说国企效率低下这个命题本身。国企这个概念太大了,房地产商也有国企,银行也有很多国企,很多研究所其实也不是事业编——而是国企,更何况一个大的国企内部也有各种分工呢。
开始讨论前,先摘抄一段话:“国企的本质是国有资产与人力资源结合的再生产。虽然国企一直改了又改,国企整体效率和盈利能力在提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求使得国企管理行政化的特点没有被根治,这种政治高于经济发展的管理理念深植于国企制度和留在国企的干部脑中,国企的效率注定达不到理论上最优。”
划重点,理论上最优。
本文做不出一言以蔽之的结论,只能从铁路某基层与我了解一二的某外企进行对比,以期抛砖引玉。
人力资源讲究组织结构设计,在铁路,这一点无疑偏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每个岗点都有岗位作业指导书,通过了解它的编写要求,我们可以说它对职工的技能期望很低,大致相当于中专生,尤其是技能要求,略夸张地说,谁都能干。
因为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低,所以现在互联网企业普遍施行的扁平化、敏捷化管理就不适用。素质不够结构凑,为了提高容错率,就只好管理层级高,管理幅度窄,组织结构也就显得臃肿,这也是很多人吐槽效率低下的重要方面。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有着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铁路在中国以国企的形式发展了几十年,刚开始的时候高素质人才还没像现在这么多,但却有着大量的岗位需求。而现在很多岗点的职工既有五十多的小学学历也有二十出头的硕士生。当然想改,却有点积重难返。
既然岗位素质要求低,那也不能大家都进国企吧,最简单的办法,提高门槛。大专以上还得专业对口,有些岗位非几所交大不要,而且名额卡控极为严格。
以前国企是铁饭碗没什么离职,这点还可以接受,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思考,国企待遇比不上一些外企私企,离职率高了这个办法就不太适用了。直接后果就是老龄化严重和岗位缺口大。
实事求是的讲,进得了国企,素质不会太差,毕竟学历还是能说明一些能力的。但若是工作成就感低,酬薪激励少,人岗不匹配,效率很难不受影响。有的企业可以给最基层员工以股份,甚至可以让他上纳斯达克敲响上市的钟声,而国企的文化和制度,决定了它做不到这样的激励办法。关于激励方式,以后有空想专门写一篇。
以上这些,是跟理论最优做对比得出的结论。
如果是跟现实中的企业作对比呢。铁路的管理绝不是混乱的代名词。相反,它的效率和质量要超过很多的私企、外企。
组织机构清楚,工作流程清晰。每一项工作都有着明确的负责机制和工作流程。绝对不像某些企业甚至知名企业,一项工作要向好几个人报告、抄送,为什么要汇报?不知道。到底向谁负责?不知道。甚至行业内的调动都需要从头学起——因为模式和流程千差万别。
同时,某些国企,比如铁路,承担了很多既占用大量企业资源又无法盈利的社会基础服务。不能像一般企业一样,一切以盈利为目的,整个企业的运转自然达不到效率最优。
最后我还是想问一句,那些觉得自己所在的私企或外企效率高的人,拍拍胸脯然后告诉我,这个高效率是建立在很高的管理水平上,还是对员工的压榨?
键盘侠在抨击什么之前,请先过过脑子。
然后,再过过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