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学习孟子第四十四课---孟子的修行法要与智仁勇的内在建设(贰)。
Alice的分享如下:
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思:如何让自己真正的处在一步一步的上升期中?把我们内在的是非之心(智知言)和知耻之心(仁养勇)找出来。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长出来后,厚厚的主干就是德,德分出来的三个枝就是智仁勇。要想让种子发芽,就得浇水施肥,知言,养勇,不动心,养浩然之气就是施肥。当我们不是用一颗清净心去看的时候,就会放大别人的错误,缩短自己的错误,处于我执状态。这样仁就体现不出来,仁就是恻隐之心。当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不容易时,内心所生发出的希望别人不要再受苦,希望从问题中解救出来。认真的清晰的去看出是非善恶的时候,能够看出别人的不容易的时候,迷雾就慢慢的消失了,恻隐之心也就慢慢的体现出来了。真的仁义和假的仁义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从内心发出来的。素食的根本也就是把我们的恻隐心调动出来。当我们看到动物有不忍人之心后,把这颗恻隐之心也调动到人上面。这样就通过不动心和浩然之气在养恻隐之心。义的核心就是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就是知耻。看到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心颤了,就是指我们的心处在义上面不动心,久而久之,浩然之气中的慈悲之气就长养出来了。辞让之心就是礼之端也,能够让自我的执著放下来。把舍掉的这部分去帮忙别人,去让一让,就是不争,不争就是玄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让的话,慈悲喜舍就都在里面了。人一旦想着凭什么,礼让之心就出不来了,所以凡事自己多做一点,让就出来了。这样心中的迷雾就会越来越少。
修:修正之前的错误循环,从辞让开始,凡事自己多做一点,多让一点,把凭什么舍弃掉。至善至恶就是看见门了,去行动就是上路了。
艾婷的分享:
闻 «中庸»讲: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智、仁、勇是天下共通的品德。是非之心,内在的清静心。养勇,不动心,知言,善养浩然之气。
思 如何从迷雾中认清自己? 一.改变,让自己今天和昨天不一样,让自己的明天又不一样,一步一步处在上升之中。核心:内在的是非心和知耻心找出来,即"智", "勇",对应"知言", "养勇"。不动心,养浩然之气和智仁勇内在建设的联系。好比自己一颗真心的种子种在地上(我们生活的环境),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长出枝叶,主干(德),分三大枝为智仁勇三支,种子生根发芽需要浇水,施肥(知言,养勇,不动心和浩然之气)种子所吸收的养分,养我们的智,仁,勇。智,一颗知是知非之心,能够用一颗清静心知道是非,善恶。知言养勇的知耻之心,明辨是非对错,行善止恶,养自己的勇。有是非善恶概念,客观看待是非对错,我们的仁在滋养,当我们当初用自己一颗被迷惑的心去判断是非善恶时,就会放大别人的错误,而缩小自己的错误,会放大自己的长处而忽略别人的长处。仁就不能得以体现,迷惑中有一个太多的"我执",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对自己的长处用放大镜来看,对别人的短处用高音喇叭宣扬,对自己的短处捂得严严实实,金屋藏娇。 二. 仁是恻隐之心,当能看到别人的不容易和难处时,内心所生发出希望别人不要再受苦,希别人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如果自己有能力会不加思索去帮助别人,当我们能清晰地看出是否善恶时,意味着迷雾中的"我执"慢慢消去,恻隐之心体现。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具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 ,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真仁是从内心所发,看到别人的痛苦没有反应没有感觉,叫麻木不仁,"麻木"是那颗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玻覆盖住了。要让真心显现,从饮食,生活,与人相处各个方面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让自己的麻木之心逐渐苏醒,能吃素食尽量吃素。看到禽类被人活宰,削皮,油炸,烹煮会吃不下,恻隐之心被触动,颤动,对一个动物有恻隐之心的复苏,不再麻木。 三.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行住坐卧,看到的每一个人乃至于花草树木,都能做到不随意践踏,从对方角度出发通过不动心和浩然之气在滋养恻隐之心,恻隐心是看别人的痛苦后能够心中颤动,颤动就叫做不动心,不动心是指我们的心定在义上,叫不动心,义的核心是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选择,即知耻,知道怎样对,怎样是不对,心处在义上没有动摇,看到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心颤动,发出的不忍,久而久之,浩然之气中的慈悲之气长养出来,恻隐心是我们坚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心中的"我"和别人的"他"天平调平,把"我"减轻,把"他"提高。 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但不能太过,处处考虑别人,处处是他人,是"执德"。«大学»里讲: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情感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偏爱......,变成溺爱、纵容也不行,要取中庸之道。 四.慈让之心,对自我的执着放下,把自己舍掉,帮助别人,真正落实起来。"让",非常关键,"让一让"德行在其中,不争,慈悲喜舍都俱备,符合义理的"让",产生好的结果,消除争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如乘公交,地铁,互不相让,都不能上,如果你谦我让,有秩有序大家都能上。"让"是把智仁勇通通行动出来了,"让"体现礼,通过礼节制度把"让"体现,凡事自己稍稍多做一点,"让"体现越多,心中迷雾越来越少,如果迷雾越来越多,影响到"知言"。比如在封闭的空间里,做的事情散发出一股气息,,影响自己。当人们在不让时,气息透出"我执" 影响判断,是非不清,知耻心不强烈,心越来越麻木不仁,"让"做 不出来,人与人间越是有争端,"我执"越来越强, 是非越来越分不清......恶性循环。反之,做到"让","我执"放开,双方都能够心中一颤动,是非分明,解除误会,引发知耻心。我的让,你的让,引发别人的让," 礼"出来,智、仁、勇体现,引发善的良性循环,即"回薰",反回去薰洗环境,如同点香。 五.我们的心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心中发出念头想法,做出什么事情,都会反回去"薰"我们的意识,"薰"我们的思维。六祖坛经讲"念念相续",一个念头和一个念头是连续不断的。回薰,切断以前的负循环,开始正循环,这叫做修行。修正以前的错误循环,通过知言,养勇,不动心和浩然正气,把智,仁,勇三大德支撑,强大,成为君子,成为大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讲通透了,要实践,要行动,从知道到俱备,从"行"开始,从"让"做起,一点点完善完成,智,仁,勇内在建设,让自己的心性成长。
修 知善知恶,是看见门,行动起来,走上修行路。让,让,让,如同过马路看好红绿灯,宁等一分,不抢一秒,"让"出自己的从容淡定,"行"出自己的曼妙风景,"修"到内心的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