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7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采铜。
本月的主题是时间管理,在小伙伴的推荐下打开了这本《精进》。读毕,合上书,再回想,发现收获的远远不止于此。作者想做的,是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让我们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他通过不同学科交织的原理、实例以及自己的思考,在7个维度上提出了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态度和方法——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成长和改变的路上,那么推荐你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你一定能在某一个维度的某一个观点下获得一些启示。
对我来说,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有三个:目标和现实冲突时怎么办,学习的深入解码和专注优势的努力。这篇文章主要想谈谈第一个方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么破!
我们可能都有或者看到身边人有这样的烦恼——我想要做A,但是现实是B,现实阻挡了我追求目标的道路,我该怎么办啊!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现实是我马上就要研究生毕业开始HR的工作,那刚开始工作肯定要非常努力,这就意味着我可能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而且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又需要大量的实践,我又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所以说来说去感觉这个目标都实现不了,好难过……
那作者在书中提出,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选择,而是我们只在我们能够看到的2-3个选项中去做选择,而忽略的更多的可能选项,就形成了看起来的“僵局”。想要打破这个僵局,可以依照下面三个步骤来解决: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我们只看到有限的选项,往往是因为我们用自己的惯性思维给自己设定了很多隐含假设。这些假设往往是看起来合理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而他们的威力巨大,往往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范围和角度,抹去了那些潜在的可能性。比如在我的例子中,我做了以下的几个假设:
1. 初入职场需要拼命工作以致于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2. 成为心理咨询师非常复杂,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实践
3. 不是相关专业就无法获得相关的人脉和资源
作者也为我们列出了四种常见的隐含假设:
一,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比如有钱有权等等),而最终的获胜者少之又少。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跑道,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无须与他人比较。
二,低关联假设。认为我们的种种经历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关联。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经历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但没准若干年后就会发挥作用。
三,僵固型心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失败只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不够,而不去努力。而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只有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通过努力不断增长,才有努力的动力并真正获得成长。
四,零和博弈。认为人和人的竞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能从别人身上争夺利益。但更好的解决方法则是“双赢”,即另双方都满意的方法。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对于上述四个常见的隐含假设,作者都提出了其不合理性以及校正方法。那么在我的例子中,我的假设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呢?
1. 初入职场需要拼命工作以致于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不合理:努力工作显然是需要的,但是努力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吗?这其实有点像是第四种“零和博弈”的隐含假设,只不过进行博弈的是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就能保证好的结果吗?不一定。如果没有生活的调剂和适当的休息,反而可能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解决方案: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工作时高效专注,下班后发展自己的兴趣。
2. 成为心理咨询师非常复杂,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实践
不合理: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确实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进入的门槛却没有想象种的高。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科班出身。
解决方案:列出成为心理咨询师需要的标准,比如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等。可以从最容易执行的开始,后期可以考虑长期投入,例如在职研究生学习等。
3. 不是相关专业就无法获得相关的人脉和资源
不合理: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只要想,相信没有获取不到的资源,反而时鉴别资源的方法更重要。
解决方案:搜索知名的心理咨询平台,尝试互动。通过自己认识的心理专业的同学引荐相关老师。后期可以考虑在职或脱产的专业研究生学习。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作者提出了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可以对我们正在寻找新方向的人有所帮助:
一,目标悬置
我们很多烦恼来自于有多个不同目标想同时实现,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前者即只有实现A才能实现B,比如有人说要先挣大钱然后再环游世界。后者则是同时追求AB两个目标,更显的极为迫切,使我们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
而目标悬置则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不是放弃。比如在某一个时间段(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完全不考虑某一个目标,去做不同的事,等到时机成熟时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定一年中,用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发展自己的爱好。或者周期更长,比如工作几年后选择辞职,空出一年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回到工作中。虽然看上去比较大胆,但是我的身边已经不乏这样的例子,有同事辞职和老公一起环球旅行,有同学Gap一年打工换宿也走遍了全世界,这样的人往往被人们羡慕着,羡慕着他们的“洒脱”,那我们自己何不更洒脱一些呢?
联系到自己的问题,我想也许可以先努力的工作几年,等到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生活阅历的积攒之后,可以考虑全身心的投入到心理咨询的学习训练中去,到时可以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彻底地转变行业,还是回到原来的工作轨迹,而只把心理咨询作为丰富生活和心灵的途径。
二,能力嫁接
我们经常认为工作和爱好之间不可调和,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潜在关联。美国一位知名的物理和数学家工作了几年后突然投入到自幼就喜欢的折纸艺术中,最后竟然成了顶尖的折纸艺术家。其实这正是因为其实折纸也是需要强大的数学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与他从事科学研究时所需的能力如出一辙。
所以有时我们可以尝试去发掘一下我们的工作和爱好之间有没有能够相互迁移的能力,或者寻找到一个工作中你很擅长的才能,试着去寻找其他能够施展这个能力的领域作为你的爱好。
对我来说,其实这个方法最为直接,因为HR的工作其实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不过融入了更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所以适当的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我想更有可能帮助到我的职业发展,工作和爱好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三,特性改造
人们普遍认为工作是“要我做“而爱好是”我要做“的事,于是两者愈发不可调和。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改造他们,让工作变的更有趣而去享受它,让爱好不单单是一种消遣也能够产生一定的价值。
改造工作,也许我们做不到改变自己的工作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如挑战自己的时间分配,优化工具,改善我们与同事间的关系,甚至主动的去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让自己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比如我可以在工作中联系心理学中学习到的理论,在与员工沟通时学会“共情”,甚至可以将这种方法形成一些简单的模式推广给更多的业务经理,供他们与员工沟通时使用。
改造爱好,作者提出一个常见方法是把消费性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从而让我们的热爱更加持续,也是我们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很简单,就比如喜欢写作的人就可以在简书上持续的输出,吃货也可以经常在大众点评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没准还能获得吃“霸王餐”的机会。那对我来说,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之后,我可以更好的帮助身边的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在这个知识变现大爆发的时代,打造一个“生产型兴趣”已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打破理想和现实的僵局,不妨: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2.识别其中的不合理性并进行校正;3.形成新的灵活的思维框架,思考更多的“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不要再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欺骗了!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发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