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好的哥们儿,本科在一所普通本科财经院校学习金融,硕士是中山大学的管理学院的金融硕士,最近在为一件事情烦恼不已:要不要从一家券商的分析师岗位跳出来,从事编程行业。
他很犹豫,犹豫得过年都提不起劲儿,蔫蔫的。他说,分析师这个岗位就像围城,城外的人看到分析师们赚着足够的财富与关注度,而作为城里的自己却好似看透了这个行业的本质—没有核心技术能力。暂且不论这句话正确与否,我能看出,他很厌倦这个行业,巴不得立刻就逃出来,一分钟也不想呆。但是,左右他的,正是身边的不同声音:“这么好的行业你不做,你傻啊”,“你才干了多久,你以为你了解这个行业吗”,“这个行业稳定,再说随着经验的丰富,会愈发土豪的”,“不要让爸妈担心,就先干干吧”,“你以为编程那么好做的吗”,“以你的背景,想从事互联网?门都没有”,“呵呵,你能找到工作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清一色的反对,或是直白,或是暗讽。但他自己的内心独白是,“我想从事编程”。
正是由于反对声音太多,尤其是来自家庭的舆论压力,让他反复的修正自己的理想,把理想丑恶话,让自己像所谓的有经验的人一样,对自己的理想嗤之以鼻,这样就不会多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分析师的工作一次次一天天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又开始怀念自己那个天方夜谭似的理想。就这样,他活在舆论中和自己的痛苦里。反复折磨。
他问过我,有何良方?我给不出答案。我告诉不了你,你应该继续踏实地从事金融分析师的行业,还是开始考虑一个程序员的身份,决定权都在你自己手上。我不清楚你作为一个分析师时所感所悟所想,也不清楚本质上你自己对自己有多少认知。可能作为一个分析师,你痛苦的根源是加班时间有点长,也可能是源于你不喜欢的某个领导而造成的厌恶,who knows?你选择编程也可能并不是你真的想从事,可能是一种逃避,可能是你真的想学。这些疑问加起来,也就构成了大众的舆论,每一个问句对应一个舆论,所以你觉得大家都说的好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被世界左右,以为自己左右了世界。这些疑问都没有错,都有对的道理。但,并非是所有道理都适合自己,这样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就拿笔者来说,笔者觉得自己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着自己单纯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会迎面挑战,无论遇到多大失败都能正常面对,告诉自己没关系,以后的路还能继续向前走。所以笔者从金融转到计算机,心理上并不会有很大负担,即使别人在最初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最后都是投以惊叹的眼光。这就是事实,好话歹话都来自别人嘴里,路还是要自己走。
我也曾告诉过同学,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比你多想要来的好得多。但得到的回复是,万一走错了路呢?这不是最优抉择……的确,我也不知道到底哪条路是最好的,可能大公司,可能小公司,可能金融,可能互联网,我也不清楚,谁也不一定清楚,但有一个人清楚,那就是历史。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自己前行的路,应该是找到属于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别人给你铺好的路,可能是同一条,可能不是。路,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最优选择,但一定是自己觉得最合适的路,最舒服的路。一路上,你会遇到荆棘,遇到麻烦,如果这条路你本身不认可但选择了,那你就真的遇到麻烦了,但如果你爱这条路,你也就不会在意了。
我所深信的,不是你多有才或者多有理想,而是你对自己有多认识,应该为自己私人定制什么样的蓝图。当你选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之后,那就需要你自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插一句,“你会失败的,会死得很难看”,没错,是这样,所以你需要有勇气去承担,去接受,这就是责任,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
这个过程并不是很难。比如说你非常口渴了想喝水,你一定会去喝水,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会阻止你,这就是最单纯的认知与动机。可能这水有点烫,烫着了你的舌头,别哭,等他凉一会儿或者找找别的水源。这个比喻貌似不是很恰当,但意思大致如此。
不知那位同学现在如何,但希望他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