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长江边的一个小城,老城临江的位置有一座寺,寺里有一座塔叫振风塔。这座塔很漂亮,也很宏伟,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关于这座塔,也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前两年回家的时候,发现整个塔身都披上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夜空下甚是壮观,颇有现代和古朴相得益彰的感觉。
说了也奇怪,我无数次路过振风塔,竟然没有动过登塔的念头。最有可能登塔还是十几年前那次,当时学校组织秋游,大家一起去寺里玩。虽然我家里这里并不算远,但是十几年里一次都没有靠近过振风塔,更别说登塔眺望江景。
人总是对身边的美景熟视无睹。
所以,我酝酿了一个大计划,利用闲暇时间逛逛上海有趣的地方,尤其是我向往的那些沧桑感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地方。
这个计划的第一站是从多伦路。之所以从多伦路开始,主要是因为多伦路虹口区,在旧上海是公共租界,各方势力明里暗里较劲的地方,所以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比较重。下面这张图是我从百度地图上截图的,红色的线条即多伦路。
现在的多伦路已经被改造成历史文化步行街,街头和街尾都有中西结合的牌坊,不允许机动车进入。
虽然被保护起来,多伦路并没有像国内绝大部分古镇那样被改造成商业街。相反,整条街其实商店并不多,除了几家旧书店、咖啡馆,基本上就是民居和文化遗迹了。所以,即使是周末,路上也是冷冷清清的。
位于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是一座很奇特的教堂,据说这座教堂是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建造的,从外观上看完全是中式建筑,丝毫没有一点教堂的样子。我去的时候是周日,这座建筑大门紧锁,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使用中,按理说教堂周日应该有人做礼拜吧,我不是基督徒具体也不太清楚。
多伦路上还有很多民居,算得上是真正的老上海民居了。我在多伦路上看见一座两层到院子的小楼,院子门口挂着多伦路XX号的铭牌(具体门牌号记不得了),还以为是个纪念馆啥的,站在院门口朝里面张望。正观望着,一个老奶奶带着一个小女孩推开院门进去了,本来以为她们也是游客,结果看了一会发现这貌似就是她们家,真是尴尬。
而在另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门口,我还发现一个无名的雕塑。我在周围找了一圈,也没找到能知道雕塑是谁的铭牌,看这个造型,应该是一个左翼进步人士。
为什么说这座雕塑肯定是左翼进步人士呢?因为这里是民国时期左翼人士的大本营。从无名雕塑向前走,绕进一个小巷子,就可以找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当时左翼的进步人士中,尤以鲁迅影响力最大,所以开会就在鲁迅家门口开了。鲁迅的故居虽然不在多伦路上,但离多伦路也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想想也挺有意思。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是在多伦路两侧民居的小巷子里,纪念馆隔壁和对面都照常住着居民,不过纪念馆本身倒是被修葺一新,里面按照当年的一些陈设进行了还原。我是用地图导航才找到这里,地图显示在几米处更深的巷子里,还有郭沫若故居。
我按照地图走到死胡同也没找到郭沫若故居,折返的时候看见一个一栋民居的墙上挂着“郭沫若故居”的牌子,但是有没看到正门之类的,正犹豫间,从钉着牌子的楼道里走出个老大爷,我问老大爷郭沫若故居在哪,他说这里就只有个牌子,这栋楼现在还住着人。
从多伦路文化步行街北端走出来,继续向前便是四川北路,其实我很不明白,四川北路之前还和多伦路平行,现在又和多伦路首尾相接,实在是弄不懂老上海路名的划分。
而最后这一段四川北路呢,又和山阴路隔着一个街区平行。鲁迅当年在上海的寓所,就在山阴路上。我对山阴路名字的印象,完全来源于李志的那首歌:《山阴路的夏天》,一直想去山阴路感受一下逼哥悲伤与哀愁。不过遗憾的是,此山阴路非彼山阴路,李志唱的山阴路在南京,鲁迅住在上海的山阴路。
山阴路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丝毫没有一丝都市气息。站在这里,恍惚间回到了四线城市的家乡:路边斑驳的两层小楼、街角看似有点破旧的面馆、萧索的行道树,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在这里,生活着一群为中国前途担忧的仁人志士,以及那些在附近某个寻常民居里开过的会议、为国家命运发生过的争论。
当年的鲁迅,除了在多伦路开会,也会常常去离家不远的内山书店坐坐。内山书店是日本人内山完造开的,二三十年代很多日本文学的译本都可以在这里买到。鲁迅自己的书很多也通过内山书店代售,比如《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和这家书店以及店主内山完造本人走的非常近。以至于当时社会上有人说鲁迅是汉奸,内山完造是日本的特务。针对这一指责,鲁迅本人在《伪自由书》中倒是很直白的说过:
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坐,检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
当年内山书店的旧址,并没有在城市变迁中彻底消失。原来书店的位置,至今还是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一楼出租给了工商银行和新华书店。
工行门口有关于内山书店和鲁迅的趣闻,上面还有鲁迅和内山的合影浮雕,乱世中一个中国文人和一个日本书商,曾在这里留下过一段跨越国家的深厚友谊。
当年的鲁迅,平时除了去多伦路和左翼作家们开开会、去内山书店和内山完造聊聊天,估计还回去鲁迅公园散散心——当时叫“虹口公园”。关于虹口公园最著名的则是“虹口公园炸弹案”事件,1932年4月29日,朝鲜人尹奉吉借日本人在虹口公园举办典礼之机,向主席台投掷炸弹,炸死日军大将白川义则等人。
策划此次暗杀的韩国独立先驱金九,此人曾在上海组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由于被日军追捕,一度避难于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嘉兴南湖的游船真是近代东亚的革命圣地)。此事在韩国电影《暗杀》中有所展现,在这部电影中,金九本人在上海策划了一次对大韩奸和日军司令的暗杀。电影本身非常精彩,推荐大家看一看。
虹口公园不仅是鲁迅生前游玩过的地方,也是鲁迅死后安息的地方。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在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里,我见到了这面笑容可掬的“鲁迅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