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课堂的重构设计终于到了收尾,整个过程历时8个月,从用研到最终的细节设计delivery,可谓是目标导向设计过程完整实施了一遍。收获很多,心里有好多话,总也想写点什么,却也很清醒的告知自己千万不可写成流水记录,要达成总结的目标:记录心得感受,能让明年的自己再看时感谢今年的自己,就成了!
Scenario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工具,在产品体验设计的最初阶段,它会训练我们用“柔软”的方式构建产品体验,而在设计的后期,它又会成为我们的引路蜂,让我们在逐渐迷失的过程里“找回自己”。
如果把确保用户使用流程和逻辑上的准确无误比作“坚硬”的构建体验的话,用scenario则更接近于“柔软”的去构建。以坚硬的方式构建体验,关注的重点并非体验设计的核心,它只能保证我们做完设计,却无法帮助我们做好设计。柔软构建方式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暖心的体验。
下面是在设计建筑课堂时的一个具体案例:
在这个scenario里,以“柔软”的方式讲述了目标用户(角色)赵萌萌,从初来乍到我们网站, 到初步找到她的目标课程,这中间经历的事情(也包括可能的分支)。scenario正如其名,它是我们勾勒的一种理想体验应有的框架,而非全部细节描述(细节在原型阶段考虑)。
“柔软”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在“柔软”状态下,你会在脑海里看到那个具体的TA(你意识里的目标用户),你会看到TA的使用过程,感受到TA的情绪变化,会听到TA的内心声音,你会描绘下整个过程,并不断的修正,直到你对整个过程感到满意。
柔软的去构建体验,就是有场景的去思考,感受,建立体验,关注用户情感层面的诉求,做出迎合情感的设计决策。
之所以称这个构建过程为柔软的而不是感性的,是因为这个过程里含有理性因素,包括了对流程合理性,产品边界,可用资源,实现难度的综合考量。
设计师都有一种体会,在设计的后期,进入到细节设计阶段后,每天想的都是各种case各种微小的处理方案,这种状态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这所谓的迷失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设计决策容易随意化,比如随时都有的新想法的加入或对老想法的改动,比如对待一些case处理上的松懈,关键是这种状态会消磨我们的坚定力和自信,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很多决策,不管正确与否,都持有质疑。
这种状态下与其说靠灌鸡汤来灌醒自己,倒不如回顾一下初心更为有效,回过来重新看看当初自己构建的故事,再重新去感受目标用户的想法,理解一下我究竟要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去审视自己做的那些决策,迷失感会层层散开。
所以scenario无论是在设计的哪个时期,对设计师的意义都是重大的。
对于如何构建一套质量优良scenario,从RIE模型(即Repository Insight Empathy)的维度来看,R起到了决定作用,即能从自己的“库”里“翻找”到的东西越多,对构建高质量的scenario越有帮助。而库这个东西,还是那句老话,多多感受你的周围,多多思考,转化累积成自己的经验吧。
所以设计师其实是一个越“老”越香的职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