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现在许多作业,老师要求家长签名,家长说,“签哪里”,于是就签下自己的名字。
出现的情形主要有:
情形一:老师让学生修改试卷,反思后家长签名,孩子经常会有错误没改,但是家长的名字就签在上面;
情形二:老师让学生读完三遍课文,然后家长签名,学生的书上是有家长的名字,可是课堂上抽查朗读作业的时候,孩子却读得断断续续,错字连篇;
情形三:老师下发通知,让家长签名,第2天交回执,但孩子交上去的回执却一片空白,老师打电话询问家长是否签了回执,家长却一口咬定说签了;
情形四,老师让家长对照记事本,一一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然后家长签名记事本上签着家长的名字,但是孩子的作业本却空白一片;
情形五,老师让孩子准备课堂学具,已经有了的,需要家长签名告知老师,没有的,老师会帮忙准备,家长一边在告知书上签名“已有”另一边却追问老师,老师准备什么学具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因为家长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求家长为家庭作业签。都说"可怜天下父母亲",其实在当下,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可怜天下老师心"。
第一,传达信息。学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是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监护人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情况,老师有义务向父母传达学生的各种信息,为了确保学生信息传达到位,所以老师会要求家长签名。
第二,教育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而学校的老师是传授给孩子“渔”的人,这两重恩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二者联合对孩子的帮助会事半功倍,老师会借助签名的形式获得父母的支持,
第三,延长时效。老师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既有品行教育,又有知识传授。老师的职责,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会做人。学生能力的提升是老师付出心血的结果,老师希望这种教育能够延续到家里,老师和父母就像两个跑接力赛的选手,一个下场了,必须把接力棒传给传递给下一个。
所以老师会用签名的形式跟父母传递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无论出于哪种目的,老师采取家长签名的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而父母一个简单的“拿来签名”的动作,这个容易忽视的动作,往往把老师的教育需求点降低,从而丧失很多了解帮助孩子的机会,而在所谓的陪作业中,孩子也没有获得真正的“陪”的效果。
当你无意间说出“拿来签名”时,不妨提醒下自己“责任"“责任"“责任",这两个字任重而道远。
——读《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