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写作。
从学生时代的临场作文,到白领工作的总结汇报,再到职场升职的必备能力……无一不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还要写得好。相信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你我都会认同,写作能力对一个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作用之重要。
但,认同不代表行动,行动不代表有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写作很重要,却还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事实。
我从去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码字,刚开始只是一种单纯的爱好,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写了一段时间后,就有了发表的想法。于是开通公众号,写简书……由此结识了天南海北的一样爱好文字的老师、朋友们。写作也逐渐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某天工作太忙,少了时间用来记录,心里就会莫名地慌乱,好像有一件东西始终拿在手里,却无处安放。
在写过了百余篇文章之后,一种感觉从心底渐渐升腾,愈演愈烈。那就是:写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感觉自己很LOW。尤其是在拜读了那些10W+的好文章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鲠在喉。明明感觉到了差距,但就是说不出到底是哪里不够好。
还算及时,我遇到了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很多疑团就此解开。
先来介绍下这本书吧。120页左右的正文,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写作习题,可谓真正的“小书”。快速翻阅的话,半天足矣。作者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布兰登·罗伊尔,也许你对作者不是很熟悉,但这本书获得的奖项你肯定有所耳闻:五次“国际图书奖”,五次“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年度教育图书奖”。
怎么样,有没有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作品能受到如此的青睐?
四大支柱
开篇,作者介绍了支撑写作稳固的四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其中“语法”部分将在其他作品中详述,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前三个支柱是如何影响文章质量的吧。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曾几何时,在作文课上,我们分析了一篇又一篇的范文结构、中心思想、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然后效仿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好吧,我知道你已经早都还给老师了。其实,我也是……
因此,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再一次回到了学校的课堂上,由老师带着一步步练习写作技法,夯实基础。要知道,一篇文章的好与坏,与我们求学时打下的基础是息息相关的。
结构
如同骨架之于生命,一篇文章的结构决定了它是威猛的老虎还是伶俐的小鸟。
而“结论先行”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除非你准备写的是一部悬疑小说。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不妨假设一个向领导汇报的场景:
“当当当”敲门走进办公室:“领导,关于近期的重点项目,我想跟您汇报下。”
“好的。”领导从电脑前抬起头来。
“截止到今天工商银行的项目接收到了200个网点的需求,兴业银行的收到40个,交通银行的收到30个。”
“然后呢?”
“客户经理已经将客户的联系方式发至相应主管处,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可以及时与客户联系上。”
“然后呢?”
“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项目支撑,三个供货商也做好了备货准备。”
“然后呢?”
“没了。”
“你到底要说什么?!”
如果你是领导,是不是也会不知所云呢?
其实只要一句话:“领导,关于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三个近期重点项目,目前配合良好,一切进展顺利。”就OK了。而且,要在进门后的第一句就讲出来。领导如果进一步询问细节,再一一将数字报出,效果会大不一样哟!
口头表达如此,那如果是写出来呢?
这就回到“写作目的”的问题上来了。我们之所以要写,是为了表达一个独特的观点,是读者不熟悉,不了解的观点。因此,如何将自己的想法顺利地传达给读者,就是我们码字的根本出发点。如果一上来就用各种没有观点的事实堆砌,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耐心地看到最后的那句“结论”。更可怕的是,就像上文的例子,最后根本就没有结论!顿时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因此,一篇好文章必定是用开门见山的结论,一步步引导读者跟随自己的思路前进,从而到达作者预设的终点。
风格
书中所谓的“风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写作方式”。如同血肉之于骨架,只有充实有力的内容,才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结构。
也许会有小伙伴说,将写作风格整齐划一,那不成“八股文”了?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和偏好的文字风格。而书中的11条原则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写作方式,同时也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讲解的部分,与“个人文风”没有任何冲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心中有事例无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甚至上万字,猛然回首却发现具体内容寥寥无几。又或者跟风疾书一篇“干货”文章,列提纲般地大一、二、三,小1、2、3,逐条罗列,简洁明快,文末再补充一句:此文太干,请自行就水。
这样,真的好吗?
“简洁和细节之间存在着权衡。”
准确具体的事例细节,更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易于理解。
例如:(A)这家商店堆满了商品。(B)这家商店从地面到天花板层层堆满了生鲜农产品、罐头和大箱子。
哪句让你记忆深刻呢?是B,对不对?如果你一定要说是A的话,后面的内容也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简洁则要求我们在句子层面尽可能少的使用词语数量。
例如:(A)那些能够找到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案的人数目很少。(B)很少人能够找到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案。
哪一句让你读来清晰明了?还是B,对不对?
这时,相信会有小伙伴问了:这长也不是,短也不是,到底有没有标准呀?其实仔细分析下会发现,句子的长短只取决于文章的表达需要。正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恰到好处地权衡二者关系,就需要我们跟随书中的原则,不断地练习提升了。
可读性
曾经有个故事说,教授将一张百元大钞扔在地上,又踩上几脚,然后问学生是否会捡。
我们精心完成了一篇文章,如果忽视了可读性的雕琢,就像这张被糟蹋了的钞票一样,虽然内含价值,但仍有可能无人问津。
“写作是一门平衡艺术。作者力图保留最能定义文章的较大因素,同时寻找小装饰来增强其外观和可读性。”
这些“小装饰”即包括精美的文字排版、也包括对内容的反复修改与回顾。
书中说:永远没有“写完”的文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每次观察自己的作品,都会看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精益求精地呈现出满意的作品。
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码字的话,恐怕很难理解这种心境。自然,写出“好文章”的难度,也就势比登天了。
总之,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持续创作的过程。一篇好文章的作者就如同圣经故事中的上帝,从骨架到血肉,再到外貌服饰,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行,造就了完美的作品。
那么,你的文章是如何写就的呢?
-END-
静待花开
一个执着于阅读的80后宝妈。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