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老家的四叔给父亲打来电话,说,小堂弟又去相亲了,女方带一个3岁的小姑娘。小堂弟离婚两年了,有一个6岁的儿子,平日里都是四叔四婶带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县城,原是紧靠城关外的小村子,这些年随着县城发展,早已成了县中心地带。农民土地不多,打下的粮食也仅够自家吃用,多以副业为生,比如开门面做点小生意的、去商场超市做售货员,去小厂子里做工人、建筑工地上打短工等。
我曾经以为,我们这样县城的人衣食压力并不很大,家庭结构也甚是稳定。谁知,像小堂弟这样离婚的年轻人真多。
我家所在的那条胡同里,20多户人家,竟有一半家里的儿女离了婚,多半是20多岁的年轻夫妻,还有一对30多岁,因县城结婚早,数年夫妻,也铁了心要离婚。
老人们不明白好好的日子怎么就要离婚呢?现在都机械化了,地里的活轻省了,不缺吃不少穿,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生了孩子都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给带着,怎么就过不下去了?
老婶们甚至怀疑,前几年胡同口盖起的大楼坏了风水,要不然,怎么这些孩子们赶着赛着地非要去离婚呢。
反过头来,老人们又埋怨离婚的孩子们,吃不得苦,受不了累,咽不下一点委屈,事事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一个都不满意就撂挑子不干了。可不是嘛,都是80后,虽然不都是独生子女,也都是宠着长大的。
父母离婚,苦的是老人和孩子。
离婚的家庭都有了1到3个不等的孩子,年龄从2岁的奶娃娃到10岁的小学童都有。孩子多半是留在婆家,偶尔也有生的是女孩的,男方让女方把女儿带走,若是生的儿子,女方是断不能带走的。
现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县城里尤其严重。女孩不管是未婚的、二婚的都特别“抢手”,只有女方挑男方家的,没有男方挑女方的。胡同里离婚的两个女儿家,没过多久就再嫁了。剩下的几个年轻光棍带着孩子跟着父母过活。孩子说是爸爸抚养,其实不过是担个名,孩子从出娘胎就是爷爷奶奶带着。爷爷奶奶们大多50岁以上、60岁开外,身体还算康健,爷爷要去打短工、给大院里做保安,奶奶管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入园上学。
三婶家对门的英嫂子,比别人更累一些。她的儿子和前妻生下两女一子,大的5岁,小的才2岁,去年离婚后,孩子一直是她带着。今年儿子娶了新媳妇,进门之时,媳妇肚子已经大了。英嫂子照顾三个小孩之余,还得照顾怀孕的儿媳妇,每每累得直不起腰来。
别人家虽然不如英嫂子家孩子多,却也都存在着前儿媳妇、现儿媳妇生的孩子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老人们有一条不得不接受的“默契”:前妻生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养着,新妻子生的孩子才由夫妻两个养育,否则娶不了新媳妇进门。
我三叔家的堂弟也离了婚,孩子正上小学。每次我回老家,三婶就跟我抱怨,现在学校花样太多,以前是老师留了作业,孩子写就是了。现在都是用手机了,老师把作业留在微信群里,还要求做完作业之后要拍照上传、要录制孩子读书的视频上传到微信群里。孩子爸爸天天上班、出去玩,也不知道忙什么,反正就是忙。她一个老太太,年岁大些,眼早花了,哪里会弄这些,可是也不得不学着怎么摆弄智能手机,实在弄不明白,就去对门麻烦英婶子家的女儿。
对于妈妈的离开,谁也不知道,这些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内心里有怎样触动。有人问小堂弟家6岁的侄子,想不想妈妈,小侄子说,“不想,妈妈是个大骗子,她说来看我,从来没来过。”他不知道,她的妈妈已经再次结婚,前几天刚生下了一个男孩。三叔家的孙子大一岁,懂事多了些,听到爸爸说以后不许他去见妈妈了,小男孩拿被子盖住脸,无声地哭了起来。
前天,四叔又打电话来,我父亲问起小堂弟相亲的结果,四叔说,人家女方没看上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没办法,慢慢对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