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一直以来我对这个称谓都有自己的定义,这主要缘于我的出生环境。我认为的农村不仅是区别于城市、城镇而言,最重要的是山高路远,能把交通,医疗、教育或养老之类的话题当奢侈之谈便是我理解的农村。想象一下,当有一天你和孩子衣着亮丽,完全没有了农村人身上的那种“土气”,站在杂草丛生昔日劳作过的农田,远处便是自家早已残垣断壁的老屋,你给下一辈讲述着曾经庄稼与土地故事的时候,这便是美丽中国下残缺的农村图景。未来的农村会变成什么样?不用预想,无需太久,一切在悄然发生。
我念书那会也和现在的孩子一样,父母或老师习惯性的在课堂上让我们各自说说长大后的梦想,那时谈梦想没丝毫压力,可以说天上的飞行员也可以说大海里的潜水员,可以开飞机也想造大炮,更不知外面的世界是怎样,除了中国还知道有外国。那时接触的新鲜事物少得就跟家里逢年过节,屋里来客人才吃几片老腊肉一样,推开门看到的就是巴掌大的一块天把山沟严严实实的盖着,这就是我们喊的锅盖儿大那么一个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食满仓肥猪满圈。赶场(集)天不亮就出发,三五人走在一起有说有笑,来回背得一身汗,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到街上太正常不过。鸡公一叫天就是麻麻亮,炊烟袅袅便是热锅热灶,一到晚上家家灯火,这家喊话那家听,吼一声到处都是犬吠声。在山沟里面的这群人虽不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却自得其乐,那时我能真切感受到山村跳动的脉搏。说说我自己,那时我唯一看到的高科技玩意儿就是偶尔会有一架飞机从屋顶的天空飞过,一会朝东一会往西,形状时大时小。只要一听到飞机驶过的轰鸣声我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地坝里去看,那绝对算得上目不转睛,生怕一眨眼就找不到飞机去哪儿了,脖子都望酸还不肯离开,直到飞机消失得无影无踪,看稀奇也是那时的一件趣事儿。我忘记了当年在学堂里大声说的狗屁梦想,我只隐隐记得要想方设法逃离农村,出去了就最好别回来。
我的父辈出生于60年代初期,他们这代人不甘屈服于时代大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顺,只好逆来顺受想着一切办法养家糊口,那时没有任性,但也不认命。改革开放之前他们大多留在农村,成天与土地打交道,风里来雨里去,也就为了看管好那一亩三分地。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这一卷就卷到了大山深处。地里刨不出几个钱来他们只好选择把父母、婆娘娃儿放在家里背井离乡,自己走南闯北找钱。那时打工的原因与现在迥异,当时挣钱、攒钱是为了往家里寄,哪怕自己在外面吃差点穿丑点,也要让家里的日子过得稍稍宽松一些,省吃俭用打了几年工再多点积蓄就是置办些那个时代还算流行的电器家具,有更厉害者就是修房造物。到了结婚年龄的男青年任务更是艰巨,除了屋里要整得像模像样,还要挣更多的钱讨婆娘,不然那便是村里的笑话,一件丢人现眼的事。
时代变化太快,那个时代出来的打工者现在大部分还在继续,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他们的梦想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他们现在的打工收入大多不再是为了回农村修栋小楼,而是为了再次进城真正“立足”,他们在进城的路上你追我赶。不管他们最终能否“成功”进城,哪怕是在乡镇或县城按揭一套住房也不愿回到山沟。离开了几十年的山沟,离开了土地,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证明:我也在城里买了一套房!
90年代,打工潮继续翻滚。尽管外面打工有苦有泪,村里的青年继续外流,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人外出,农闲之际,三五妇女在一起摆闲龙门阵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说到那家男人不得了,在外面搞到钱了,听说还是个包工头,手下还有几十号人。那家修砖房了,四排三间,屋里亮堂得很。对门子某某人长得不咋样在屋里都怕出门,出去跑了一年居然还带个外省的婆娘回来,人又乖又勤快,嘴巴还甜。 我不认为这单单是那些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心里藏有一个巨大的问号,外面的世界确实有种“魔力”改变了村里人!进城吧,农村人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进城吧,只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锄头挖不出更多的钞票来;进城吧,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又算得了什么。农村成了今天的这幅囧样,或许从打工潮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农村人胆小,害怕进城,害怕走错路、害怕被城里人骗,害怕出去挣不到钱,更害怕丢了庄稼出去没工可打。他们这种思前想后的“担心”太多,所以有的时候我说农村人的“思想压力”是最重的。那时我们不谈精神只说物质,在物质彻底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要一个村里有那么几个人先出去跑了一趟,他们便有了“见识”,接下来的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会干净利落的把锄头扔掉涌向火车站陆续往外走。
我认为,从打工开始这群人便开始划分成三类,第一种是手上有门小手艺继续留在农村干农活的,但年龄偏大,不好进工厂,占少数,第二种是去了外面闯荡抓住机会的而今成了大老板,彻彻底底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们开公司、搞投资,回乡捐赠,在老家大兴土木,出手阔绰;还有一部分人就是仍然在工厂里面的干着,他们当中有部分人曾是村里的能工巧匠,但去到工厂派不上用场,学了几年的手艺变得一无是处。这几十年他们不管是从基层岗位做到中高层岗位,或是原地踏步,却一直和工厂“缠绵”着,工厂所在地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部分人因没有太多的背景与资历,他们想做到厂里的高层岗位那是凤毛麟角。这部分人而今已四、五十岁有余,手头上多多少少有些积蓄,在回与不回这个问题上已没有太多的思想斗争,准备回去的希望再打几年工就彻底回去,回不了山沟就回乡镇或县城,他们扮演着这个城市过客的角色。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国大地又将发生一次人类大迁徙,这就是他们踏上回家的路。不准备回去的就倾其大半辈子积蓄买个房继续打工,继续在异乡的土地上圆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