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了一篇上海退休老教授写的千字文,文章字字戳心。引得朋友们都竞相转发,纷纷倾诉自己的带娃辛酸史,各种心酸,非父母不能理解。教授的这篇文章题目是《牛蛙之殇》,文中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一家在独生外孙的上学问题以及人生规划上诸多无奈。言辞切切,只要是做父母的,肯定感同身受。上个好学校,成了决定孩子优秀的最大标准。
1、教授家至少是中产家庭,还一直为孩子的上学充满了焦虑。
“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已经很优秀,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更大。将来一定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想上金字塔顶端的学校,对孩子以及家庭成员自身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孩子和家长都要很努力接近完美。家长能不焦虑?
可是最后孩子没进好学校,懂事的孩子自责的泪水让一家人心疼。
那更多更平凡的家庭呢?他们在焦虑什么?
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上好学校,但又苦于这样的学校经济门槛太高,自己达不到。
因为所有家长都默认一个逻辑:
孩子上了好的学校才会变得优秀,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前途才能一片光明,反之,那么孩子的未来就毁了。
可殊不知,孩子优不优秀,不是只有上不上好学校决定的,孩子优不优秀,也不仅用学习来衡量。
一个学校的优劣怎么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更何况,好学校,孩子学习成绩好,也是有概率的。
真正优秀的孩子,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未来社会,更需要孩子有健全人格,性格,气质,情商等等。
但巨大学习压力下,孩子离“身心健康”越来越远。
我们家长往往将孩子光明前途和传承家庭的重担绑在一起,忽视了孩子更多优良品质。
看孩子上了什么学校,就知道孩子什么样。
2、朋友小Q,她和老公都是毕业于985和211的硕士。
他们从小要求孩子一定要优秀,将来要有光明的未来,最起码不能比她和老公差。
所以他们小俩口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外语,以及各种逻辑思维的训练。
亲戚没说什么,反倒是周围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
大家都劝她孩子还小,慢慢来。
但小Q却说:“苦虽苦,但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大脑发育期没几年,不能偷懒,一定要逼。”
像小Q、教授这样教育孩子的家庭,在中国有几千万个。
幼时已经在上各种双语版、培优班,时代的变化让人措手不及。
家长的做法极端、求胜心切,所以教授家的外孙在巨大的压力和逼迫下竟然得了抽动症!
好在对孩子的爱战胜了学校。
一家人采取了孩子爸爸的强烈建议——出国。
但是出国也没法减轻孩子的升学压力。
亲戚家的孩子,琳琳。
才上初一,家里已经为他规划好了明确的“求学之路”,家人深知国内升学的激烈竞争,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想让琳琳出国读书。
可就算出国,要求一点也没变低。
琳琳开始要上语言班,要考雅思,还要看国外各种学校的自主招生,有的学校入学还会有很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有一项擅长的技能。
这让从小学开始就死读书的琳琳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到哪去凭空捏造一个技能,只能闷头苦学了啊!
所以就算是选择了不同的路,不管是留在国内参与激烈的升学竞争,还是去国外体验不一样的教育体制。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哪条路,每一条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家长们的焦虑,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真实存在的。
虽说压力中成长,但过大的压力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压力。
就算是到了国外,追求的也依然是更高的学府。
3、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能做
很多家长口口声声说着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事实呢?
在孩子学习上,特别是升学问题,家长都会帮孩子安排他该走的路。
而孩子要做的就只是学习,剩下的就交给家长去担心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开始要准备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谋划孩子未来该走什么样的路。
只有上了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然后以此类推,孩子的一生就被家长这么规划完了...
看似只有学习这一件事,但要求却永远达不到。
人人都想上好学校,好学校的门槛就变得越来越高,苦的是谁?
是孩子。
家长们让孩子提前几年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让孩子做着超出现在年龄的事情。
从来不过问孩子愿不愿意,不思考以孩子的真实能力能否做到,不以孩子兴趣出发一味安排学习任务。
这都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
家长对于学校的偏执观念,就会把孩子的合理需求放到了后面,一切以上好学校为主。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中国家庭围绕孩子学习的刻画深入人心。
本来成长得很开心的孩子变得日渐沉郁。
妈妈为了让孩子上第一小学,让之前什么都还没接触过的孩子一下子开始高强度的学习。
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颓废,不仅没有上得了第一小学,甚至已经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家长不尊重孩子,会引起几个后果。
孩子会丧失自信。
孩子被要求一切按照家长规划来走,会产生自我怀疑,如果没有家长引导,就一事无成。
抗挫折能力差。
强势的家长一味帮孩子安排人生,甚至一直在替孩子做决定,孩子自己的事情没有掌控,面对今后的挫折,也要寄希望于他人帮助。
只愿意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而不愿意探索新事物。
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在孩子不愿意学习时,换着方式去让孩子做。
比如适当的鼓励,陪伴孩子共同学习等,慢慢地引导并认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孩子自愿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不是更重要吗?
但更多家长,都是让孩子为了学校而学习。
4、盲目的攀比
别的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我的孩子也要上什么样的学校。
为了孩子不落后,要上好学校。
为了面子,孩子一定要上好学校
也许家庭的经济实力或者是背景远远不及别人,孩子的兴趣也不在此。
但是家长就为了面子,也为了孩子能够不输给其他孩子,硬是要孩子上这样的学校。
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各种补习班,孩子本该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却被逼着学这个学那个,学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一些自己根本没法做到得事情。
在我的老家,当年只有一所重点高中,全市所有的初中生中考的目标都是这所高中,竞争激烈情况一目了然。
每到中考前,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聊天时互相试探准备填报什么志愿,不管是成绩好的孩子家长,还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家长,不报重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样一来,压力全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又做错了什么呢?明明招生率在那,把这个重点高中作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当学校成为了攀比的借口,受苦的都是孩子。
5、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和孩子的童年,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们要做个用学校来决定孩子一生的家长,还是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心,高情商,会学习的孩子的睿智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口头上说的是为孩子好,其实只是担心孩子不好。
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家长如果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优秀,不能接受自己的焦虑,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是说说。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该作为我们攀比的工具,他们不需要对我们的目标负责。
《牛蛙之殇》的最后,教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
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
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为荣。
所以,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