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剃头匠》
隔着十一年,我在2017年看了这部电影,电影结束的时间在下午2.40,结尾看到敬大爷标志性的骑着三轮车驶出胡同,响起贯穿全片的颇有老北京特色的音乐,让人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波动,感到心痛,又感到欣慰。
电影的导演哈斯朝鲁,运用一些写作中的手法,很巧妙的用对照,反复,横纵对比,体现出2006年的北京,皇城脚下人们的生活,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矛盾。
有很多小细节的处理精妙动人
首先是那个古董一般每天都会慢五分钟的钟表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特别是伴随着老人入眠,晨起
而钟表走动的声音更是常常出现,暗示着对于那个年龄阶段的老人,时间滴答走动的紧迫,和生活态度的缓慢,他们是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的。而老人每天都准时睡觉,准时吃饭,安稳的平静的就好像在既定的轨迹上运动,等待着命运的必然降临
接着就是老人的梳子,一把精致的牛角梳,老人总喜欢从右口袋拿出来把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这也和老人最常说的那句,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相对应,是他的生活准则
电影,以敬大爷剃头为线索,发散式的讲述了不同家庭的故事,同时也是这不同家庭的老人,一步一步从精神到物质的让剃头匠操办起自己的丧事,为自己的离世做准备,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呼应的点,还有很多冲突的点
呼应1
老人骑车去给别人剃头,总会经过一家剃头的固定摊点"板寸王",前两次,每次经过,都会有人,第三次却没有,第四次,剃头匠深感力不从心,昏睡一次之后,帮别人剪了一辈子头的他去摊点,让人家为他理发,为了干净利索
呼应2
老人随身带着一把梳子。
在给老主顾们剃头之前,在早晨起来之后,在现象前,在路边休息时,总是拿出来,把凌乱的头发梳到脑后,当嫩黄色的梳子页把他的白发理整齐时,他好像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剃头匠的精神代表。
故事后期,敬大爷在路上突然意识模糊,靠边昏迷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惯性一样的拿出梳子,让人不由得心疼,又有种敬意。
呼应3
影片前期老人的房屋要拆,写了一个拆字,表明了时代特点,但是到影片结尾,工作人员又写了一个拆字,却被路人质问,何时才拆。表明规划和实施的时间差。
冲突1
老人钟表坏掉去修理,钟表店老板推荐电子表,被老人拒绝。新时代的产物虽然方便却难以被老人接受
冲突2
老人去卖场买一套中山装,却发现店里只有西服和一些所谓休闲时髦的衣服,最后询问得知,只有一家老店还能够定制中山装。新旧风俗碰撞。
冲突3
老人去给爆肚张理发时,主顾言语中透露着对老手艺的眷恋和对电推子等一系列现代产品的厌弃。这同时也是对整个旧时代手艺人和工匠的赞扬。
冲突4
老人被接去给老赵剃头时,坐在汽车里,一路看到新城市区域的现代化建设,走进新式家庭内部,以及和新主妇的小矛盾,都是新旧生活形式的冲突。
除此之外,电影内容反应的一个最为真实的东西是,新旧交汇的时期特有的生活现象。
当然最为明显的东西,就是土地和房屋。
除此之外,还有空巢老人的生活境况,媳妇和老父亲之间的冲突,失业情况,新的省份证明,邻里之间相处的功利性,新时代人对生活的追求有何不同等等很多处。
影片的小细节处设计很巧妙,这就使得影片结尾有种平静中水到渠成的感人,很值得一看,这部影片会带来关于,生死,功利,还有家庭的思考。当然,如果认真体会的话,还有对老去的事物和习惯的惋惜和认可,对往事的追念。
感人至深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