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柠檬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一本我最近用了半个月时间读完的书——《人类群星闪耀时》,其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一座12万人口小城,却以三样宝物名世: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的古堡,二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三便是本书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如同那高踞山顶俯视众生的古堡,茨威格也一直以他天才的文学作品君临后世,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讲述了漫漫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文明进程的14个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历史性瞬间。茨威格是一个极具有历史情怀的人,其善于用一种人性化,一种仪式感的形式去描述历史人物,去渲染那一个个光辉闪耀的历史瞬间。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由于本书是以章节的形式分别描述了14个互相独立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14个历史人物。柠檬在下面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事件分享给大家,其他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去阅读,去发现。
不朽的逃亡者——巴尔沃亚
对于“地理大发现”这一时期的的历史知识,我想大部分人的知识都停留在了高中的历史课本时期,即如果问你谁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你会很明确地说出——哥伦布;如果问是谁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你也会很快地说出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但是茨威格在书中并没有选择这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事件,反而选择了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对于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人物事件的例子取之不尽。但是茨威格选择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巴尔沃亚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历史都是光辉闪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就应该具有标榜意义。关于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的过程以及来龙去脉,书中都有阐述,我不再细说。说一点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即在最后发现太平洋的目的达成的那一刻,巴尔沃亚十分清楚自己所完成的历史使命具有多么深刻的历史意义,他采取了非凡的方式来纪念这一时刻。在距离登上高山只差一个小山顶就可以眺望到最后一个被人类发现的大海时,巴尔沃亚在此时命令所有人不得跟随他前进,他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和他一起分享这个伟大的时刻,一起分享这第一眼眺望未知大洋的荣誉,他要做到举世无双,永载史册。他被这一时刻的伟大意义所深深感动,心怦怦地跳着,左手擎着旗,右手举着剑,缓慢地向上攀登,苍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身影。他攀登得很从容,一点都不着急,因为大功已经告成。
被这片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所映照过的第一双欧洲人的眼睛就是他——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的眼睛。在历史性的瞬间来临的时刻,人们不自觉地都有了一种仪式感,一种荣誉感。你可以不热爱历史,但是你不能不尊重历史,正是那发生的一个个伟大的瞬间成就了现在。
关于哥伦布,麦哲伦的故事,茨威格虽然没有介绍,但是却用一段话将这三个故事连在了一起,让人们知道了人类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过程积累起来的,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即
如果说发现美洲是人类完成对地球认知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那么发现太平洋则是异常关键的第二步。因为,伴随着它的发现,美洲与亚洲终将会被连接起来,人类地理图景最重要的一块空白也将会被填补。而最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历史使命则落在了麦哲伦的肩上。颇有宿命色彩的是,巴尔沃亚被处死的1519年,正是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的年份。
一夜天才——鲁热创作《马赛曲》
创造历史的人一定是伟大的么,一定是注定青史留名的吗?不。
其实有时候恰恰相反,实际上决定历史进程的许多瞬间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决定的,历史具有仪式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最伟大最精彩的故事永远存在于真实历史中,再才思敏捷的剧作家也构思不出比历史本身更精彩的故事。
《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堪称法国的象征,但其实它的创作与马赛并无关系,而是由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的上尉鲁热·德·利尔于1792年4月26日用了仅仅一夜的时间创作完成的。
《马赛曲》根本就不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用今天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外行人”。他用一夜时间所创造出的这首乐曲起初也并不为人们所重视,更不为他自己所看重,可是具有历史意义,具有极大鼓舞人们热情潜质的优秀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永远的埋没的。不久之后,《马赛曲》就凭借他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乐词在巴黎革命中鼓舞了士气,第一次取得了伟大胜利,而此后一直扮演者无与伦比的重要角色。
但是,讽刺意味的是,关于创作这首伟大作品的人,人们却从不关心。这首歌曲所取得的巨大荣誉也只属于歌曲本身,连一点荣誉的影子都没有落到它的作者身上。而且这首革命圣歌的作者本身却不是一个革命者,后来其本身也险些被作为反革命被处死——这种奇怪的现象也只有历史本身才创造得出来。
鲁热后面的人生穷困潦倒,彷佛是为了他这个半瓶子曾擅自闯入不朽者的行列所受的命运的惩罚。这个小人物后来干过各色小行当,他困苦地度过了自己渺小的一生,他仅仅只是一夜的诗人罢了。
生命的嘲弄,历史的讽刺,尽数体现在了这个在历史长河中泛起了一丝涟漪后便回归平庸的小人物身上。
向上帝逃亡——列夫·托尔斯泰的自我成全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可能我们立刻会想到的就是高中语文(or历史)课本上的三个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可是对于托尔斯泰本人,我们却了解不多。
托尔斯泰这一生极为注重对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有着非常浓厚的平民情节,但是历史有趣总是在这一点上,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己也是一个伯爵,可以想到他的生活富足,根本就与农民这个字眼没有关联。但是他的一生都在试图摒弃自己的富足生活,他为农民发声了一辈子,但是自己却始终过着富裕的生活?托尔斯泰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他渴望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摒弃自己和周围的贵族生活,像农民一样去生活,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他的妻子索尼娅。他对妻子,女儿充满着爱,但是妻子却不懂他的内心,无法信任他,也不支持他的理念,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在自我高度道德感的催逼之下,当他发现他的妻子有一次由于不信任他而偷偷的查看他的信件时,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逃离这个家,遵从自己的内心,向上帝走去,奔向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奔向不久后坦然的死亡。
作者在这里的叙述别出心裁,没有采用直白的历史叙述,而是以一种戏剧结尾式的补足方式,以自己的理解讲述了托尔斯泰最后时光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可能的心理活动,这是茨威格最擅长的地方,即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及戏剧性的故事叙述。
当托尔斯泰最终在一个小小站长的简陋的卧室里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光阴时,他是满足的,他是欣慰的,他迎面向死神走去,毫无畏惧。因为那里的简陋恰恰符合他的最大心愿,因为这意味着他死得高尚纯洁,不带杂质。
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的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虽然只写了14个历史人物及事件,但是却包括了地理、文学艺术、军事政治、宗教爱情的诸多方面,你总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你的兴趣之处,而在通读完本书后,你会沉淀一段时间,然后你会还想继续读几遍这本书,相信我,如果你对历史抱有一定的尊重与敬畏,一定会有这种感觉的。这本书本身所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对于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讲,读起来会有一点点困难,但也正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历史,我们丰富了自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的好书,柠檬曾经说过好的剧本,好的书籍分两种:一种值得人反复咀嚼,反复回味;另外一种是让人看了一遍脑海中时不时会想起,但是不忍心再看第二遍。 《人类群星闪耀时》毫无疑问属于前者,柠檬真的希望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去仔细耐心的阅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你丰富自我的良机,错过了真的可惜。
下面我将以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的几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若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值得深思,那么不要犹豫,抓住这个机会去了解这一段段历史吧。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一小撮黄色的金属,在这些文明人看来,竟然远胜于他们的文明所取得的一切精神与技术成就。
如果历史公正的话,那么他们的名字应该像“阿耳戈”船上的英雄们[插图]一样为人所传颂,可惜我们不知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名字。
然而历史犹如人生,业已失去的瞬间不会因为抱憾的心情而重返,仅仅一个小时所贻误的东西,用千年的时光也难以赎回。
命运也会出于一种奇怪的心情,把自己抛到某个平庸之辈的手中。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会在某个瞬间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
虽然倾慕没有界限,但是爱情总有终点。而撩动他心弦的最后一位,邂逅于诗人的暮年。七十四岁的歌德与十九岁的少女乌尔莉克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诞生的《玛丽恩巴德哀歌》乃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公案。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科书总是觉得讲述个别英雄人物的胜利和国家的战争更重要,而不去记述真实的、整个人类的共同胜利。
最后,他颤抖着用手指写下如下愿望:“请把这本日记寄给我的妻子!”接着,他却悲伤而决绝地将“我的妻子”划掉,在旁边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