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进入报告的最后一个模块——“我该选什么投资”,也就是除了房地产投资以外,“钱赚钱”的第二个重要渠道——金融资产投资。
从过去几十年全球的财富分布图来看,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发达国家,房地产在总资产里面的占比会越低,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占比越高。以2018年为例,美国的金融资产占比68%,房地产占比27%;英国的金融资产占比53%,房地产占比35%;欧美的第二梯队,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金融资产占比分别为42%和31%,房地产占比为50%和60%。那中国呢?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听清楚哈,金融资产占比分别是12%和17%,而房产占比则为78%和76%。
上个模块我跟你讲过,2019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万元美金社会”,这个拐点其实也会伴随着中国人资产配置上的一些变化。比如说2013年以前,闭着眼睛买房,躺着赚钱,但是现在进入房产分化年代了。更何况,中国家庭在房产上的配置比例已经很高了,随着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加,对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配置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有哪些金融资产呢?股票、债券、基金、黄金——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最常见的,最近几年还流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资产,还有一些另类资产,比如古董字画艺术品等等。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这些资产要不要买?买这些资产的底层逻辑在哪里?更具体地可以追问,2020年这个节点上,这些资产该不该买?怎么买?这个模块,我就给你集中讲讲。
第一讲,要跟你讲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两年中国经济基本面让人感觉很冷,我们是不是应该“现金为王” ?
一、什么叫做现金为王?
我们在投资世界里经常会听到关于“现金为王”的故事。
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他的价值投资,几十年如一日地持有一个股票,但实际情况是,巴菲特经常大规模抛售资产持有现金:1998年他囤积大量现金,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从2005年开始,当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又开始抛售金融资产;2007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账上趴着400多亿美金的现金,7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资产几乎都丧失了流动性,疯狂打折,满市场都是白菜;最终,巴菲特在2008年下半年入场,以7.14美元的价格买入美国银行,以115美元的价格买入高盛优先股,以8港元的价格买入比亚迪。11年之后,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都高达100%~400%。这一役,巴菲特不仅捡了白菜,还获得了全世界的爱戴。
巴菲特不是特例,大金融家J.P.摩根在1907年美国金融大恐慌的时候,也是留着大量现金,然后以4000万美金的价格购买了超过10亿美金估值的田纳西煤矿与钢铁公司的矿石资源。不仅捡到了白菜,还因为出手救市成为了“美国英雄”,做得非常漂亮。
从这些故事里,你会发现:所谓“现金为王”,不是让你拿住现金不放,它真正的目的是等到市场崩盘的时候去捡白菜,也就是所谓的“择时”。
二、不同语境下的现金为王
但是接下来还有几个问题。
1. 现金为王是真正的“持有现金”吗?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在一般语境下,这句话的正确表达是,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比如说,从2017年4月“金融去杠杆”开始,一直到2018年,中国经济一路下行,GDP增速从6.9%下行到6.4%。如果看投资更是下滑严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6年到2018年下滑了25%不止,其中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更是下滑80%(从2017年的19%下降到2018年的3.8%)。
同时,为了更快让经济体适应“转型”的节奏,政策面也没有进行太多刺激。所以整个市场呈现出预期悲观、投资乏力、企业利润下滑的局面——这些问题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就是股市的一路下滑。2018年1月开始,A股市场大幅下挫,上证综指从3587点跌到2441点,跌了32%。中证500更是从6715点跌到3948点,跌了41%。
所以,市场缺乏投资机会,看起来特别应该“现金为王”。
但实际情况是,从2017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如果你投资货币基金,你能够取得年化4%的收益率。如果你投资1年期无风险、高流动性的国债,你的年化收益率是3.3%,比0利率的纯现金(或者0.35%利率的银行活期存款)高出不少。这意味着,从2017年到2018年这个中国经济下行阶段,正确的资产配置策略是:买流动性超高的货币基金,而不是“持有现金”。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的措辞,从2017—2018年这个阶段,对的,并不是所有经济下行阶段都需要“现金为王”。我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里跟你说过,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的,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博弈,会形成经济的波动周期。在不同的周期阶段,政策和市场预期会动态变化,所以不同的大类资产会有不同的表现。
经济下行,政策不放松,市场预期就会更悲观,这时候赚钱的投资机会很少,就要尽量保持流动性,一方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时刻准备捡白菜。但是一旦经济下行严重,政府会进行宏观调控了,一般货币政策会开始宽松,市场上资金变多,这个时候金融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来,所以这个时候经常是“入场”时机——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其实也就是对这种经济周期的博弈和波动规律有深刻的洞察。
2. 什么时候是真正的现金为王呢?
那是不是有真正的“现金为王”,也就是真的拿现金的时刻呢?
有的,就是发生金融(经济)危机,也就是全社会式的“信用崩塌”时——即整个社会丧失了借贷能力,比如说资产价量大幅双跌,企业和金融机构出现破产迹象,市场情绪极度恐慌——记住,金融是基于信用的市场,一旦信用崩塌,任何金融资产就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都会出现问题。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衍生品市场到股票、债券、房地产,最后连货币基金都发生了挤兑事件。这种时刻,就真的是“现金为王”,纯粹的现金。
但是这种时刻并不是很多。著名学者金德尔伯格说:“金融危机就像美丽的女人,你很难定义,但是遇到时可以认出来”——美女不少,但是像奥黛丽·赫本这样真正的美女一定是罕见的。
比如说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没有发生过长时间大面积信用崩塌这种情况:2007年11月—2008年10月,2015年6月—7月,这两次算是比较严重的短期资本市场波动,但是还没有涉及太多的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换句话说,过去一、二十年,中国市场上的“现金为王”主要还是指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
3. 2020年,我们是否应该现金为王呢?
我想,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两个问题了:第一,2020年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大吗?从目前的形势来看,2020年经济企稳,中美贸易摩擦趋向缓和,流动性保持偏宽松,外部和内部都有转好的趋势。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几乎不存在,所以,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现金为王”。
第二,那是否应该将资金放在那些高流动性的安全资产,比如货币基金上?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我们处于经济下行的哪个阶段?政策和市场预期的博弈互动会怎么进行?
我先给你一个笼统的答案——从大面上来说,在短期内(比如说半年内),我看不出现金为王的绝对必要性。至于应该配置什么,这种配置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就是这个模块的后面几讲我要跟你仔细分析和讨论的问题。
最后我想提醒一句,我们很多同学都学过《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了,课程里面你接触过很多金融概念,比如降准降息、金融危机、经济周期等等。通过《香帅中国财富报告》第四模块的学习你会发现,放在2020年这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很多抽象概念就落地成为投资决策的底层逻辑了,所以你也不妨借此机会复习一下原来的课程,你会豁然开朗——原来那些钓鱼的渔具早就在你手里,只是等待一个捕鱼的时机而已。
思考题:
我在线下课里面说过一句话,叫做“资产配置是个千人千面的事情”。比如说“现金为王”这个事情,对不同的个体和家庭来说,其实就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你能举出1个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不同人有不同的“现金为王”策略吗?
确实,资产配置是千人千面的事情,同一个家庭,每个阶段的配置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举一个我身边朋友“现金为王”的策略:我有一个朋友,老公经商,每年有几十万的经商收入,她因为生孩子和带孩子在家里全职了5年。这个过程中,她们在成都买了2套房子,一套自住(带着自己的父母),一套给老公的父母住。全职主妇5年后,她进了一个外资保险公司,老公经商赚的钱除了还房贷+家庭大开销外,其余的钱她大部份拿来买保险(除必须配的、基础的重疾险、医疗险和健康险)外,其余的买了复利计息形式的分红保险。这种分红保险,实际复利率能够达到4.2%左右,且保单贷款能够做到80-90%的成数,又快又方便,同时也有一些保险功能。她说,炒股票和买基金自己都不懂,也没有能力和智力研究到较专业的地步,如果只是为买而买的话,不仅不能令资金保值,大概率还会让资金缩水。买成这样的分红型保险,是最符合她们家庭的——一来自己对保险很专业,二来分红的利率能跑赢通胀,三来变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