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拆书帮(ID:chaishubang)
如果你是缺乏带人经验的年轻主管,下属总是不能领会你的意思,你会不会因此烦躁不安?如果你是一位资深主管,与下属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有没有觉得代沟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不可逾越?这本书能帮你引导员工的行为,让你成为职场上的会带人的好老师。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下属,主管教你做事的方式在你看来缺乏条理,让你无所适从。那么你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即便主管不是很会带人,你一样能成为得力的左膀右臂。
总之,无论你是主管还是下属,这本书都会帮到你。
阅读原文片段
首先,我先将指导的内容分为“知识”和“技术”两个部分。
以教打保龄球为例,如果学习者从来没有打过保龄球,你应该教的 “知识”包括打球的礼仪、游戏规则、选球方法、保龄球的旋转与轨道之间的关系,以及计分表上各种符号代尖的意义等。
而应该教的“技术”,则包括如何拿球、助跑,以及丟球和控球的方法。工作和运动的不同,在于很难明确区分“知识”和“技术”,所以只要把能够回答的当作“知识”,能够尝试去做的当作“技术”就可以了。
只要把计划教授的内容,区分为“知识”和“技术”,就能够清楚判断教导的先后顺序,以及每一名下属应该学习的内容。
此外,如果先将内容区分为“知识”和“技术”,在下属的学习情况不如预期时,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原因是出在下属的技术不成熟,还是知识不足。只要找出原因加强辅导,就能够得到预期的成果和成长。
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文中行动建议不是很明了,需要我们自己加工一下,我总结出有三点:区分、判断、针对。
1.区分你要教的“知识”和“技术”。重点是如何区分,也就是:能说清的是知识,需要练的是技术。
2.判断对方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原文第二行用举例的方式来体现这一步:“如果学习者从来没有打过保龄球”,这是对学习者掌握程度的判断。也就是说,要根据对方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确定该教什么内容。然后就教嘛。
3.针对性加强辅导。看他做的结果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由此判断他是知识不足还是技术不熟,再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加强的部分重点辅导。
试想,在你做出指导的某个场景中,是有针对性地去辅导对方效率比较高,还是想到什么教什么效果比较好?如果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很有可能漏掉一些本该教的内容,或者重复地教同样的内容,导致对方听不懂学不会。
工作中,我们需要做PPT给业主演示投标方案。有一次,徒弟问我,PPT怎么做能加分。我是这么教的:先把投标方案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填到PPT里,加上公司简介,最后优化格式,就行了。
这里边,“招标文件的要求”和“公司简介”当作知识,“怎么填会更符合要求”以及“怎么优化格式算优化”当作技术。她就问了,那该怎么填呢,格式要怎么优化呢?其实,她能问出这句话,说明她已经具备了“知识”,只是缺乏“更符合”和“优化”这样的“技术”,如果我能针对性地再教下“技术”,她练个两三次,以后每次投标会越做越好。
如果能够事先把内容整理好,教起来会更顺手也更有效率。
因为技术需要事儿上练,所以这个方法适用于体系化的学习情境、可持续的指导过程。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试着回想一下,你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场景:
场景一:教下属做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事,下属在执行的过程很顺利或者很不顺利。这件事儿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景下发生的?
学习者A:
我在学校做过教学主任,学期之初出分配给老师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我把自己写过的内容发给他们参考,说照着这个去写,但是他们提交的成果却把两个内容混淆了。
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刚才的案例中,你的做法跟原文拆页介绍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请对你的案例稍作调整,假设现在你穿越了,再次回到这个场景里,结合你的行动建议,你会怎样处理案例中的情境?
学习者A:
下次再教他们的话,我会先认识到,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是有问题的,他们分不清什么叫教学大纲,什么叫教学计划,我应该先把这两个知识告诉他们,然后再告诉他们格式是什么样子的。等他们提交后,判断他们对这个知识是否理解,还是说技术上有问题,比如格式上的操作,或者教学安排有问题等,再去针对性地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