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洲木
日期/星期几/天气:2017.07.15/周六/多云
今日阅读时长或页数:120min
本周阅读时间:未统计
书名:《约翰.克里斯多夫》卷一第三部、卷二第一部;《做最好的自己》第十章:发现兴趣;《〈英语世界〉丛书—识途篇》—《谈谈英语学习》吴仲贤
摘抄:
1.“你说,你不会忘了的,是不是?将来你成为了一个音乐家,一个大艺术家,为家、为国、为艺术争光的时候,成了名的时候,你会记得是你老祖父第一个赏识你,第一个料到你将来的造就的?”
—老祖父对小约翰的爱,交织着自己的私欲,对于个人名誉权势的追捧、家庭荣耀的热衷,因为这些自己没有达到,于是在发现小约翰对于音乐的天赋后,欣喜若狂,似乎看到了一颗蒙尘的钻石堪堪落在自己怀里。荣誉、权势、他人的恭维、社会等级的提升,以前一直期望的,似乎在小约翰这里都会发生?这种病态的期望不管在老祖父这儿,还是曼希沃那儿,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小约翰对于音乐学习的反感。孩子热爱一样东西,是多么纯粹认真,而大人将其自身意志加之于上,实在是自私且愚蠢!
2.…这很可能把孩子宠坏的。幸而他天性醇厚,再加一个从来不想给人什么影响的人的影响救了他。—那是鲁易莎的哥哥,以通情达理而论,他可以说是个模范。
—老祖父对于未来小约翰成名的期望,差点以溺爱、捧杀的方式终结小约翰的未来,幸好的是,我们看到了性情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三观完全不同的人—高脱弗烈特。这个舅舅对于自然和音乐孩子般纯粹的热爱,深深的影响了小约翰,在那个阶层固化,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的时代,他就像一股清流,用他那淡然于世的态度风化着小约翰那尚未世俗的三观: “一句话说完,你心里想唱什么就有什么歌给你唱,干嘛还要我编呢?”,“干嘛要编?为的要做个大人物啊!”,“噢!我啊,我是个挺平常的人。”“那么你是要做个大人物了?”“是的”,“干嘛要做大人物?”,“为编些好听的歌呀!”“你想编些歌,为的是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3.高脱弗烈特神色泰然地望着他,回答道:“你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第一因为它无聊…对啦…它无聊,它没有意思,所以难听…你写的时候,心里就没有可说的。干嘛你要写呢?” “我不知道,我就想写一个好听的歌。” “对啦!你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你为了要做个大音乐家,为叫人家佩服才写作的。你骄傲,你扯谎:所以你受了罚,你瞧!谁要在音乐上骄傲、扯谎,总免不了受罚。音乐是要谦虚,真诚。要不然还成什么音乐呢?那不是对上帝不敬吗?亵渎上帝吗?他赐给我们那些美丽的歌,都是说真话跟老实话的。” …然而他心里明白舅舅还是对的,那些话深深的印在他脑子里。
—这能够看到舅舅高脱弗烈特对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影响,不仅仅是音乐方面。一个人不能仅仅为了世俗的成功而去忙活一辈子(像老祖父),有些真情是上帝、自然赐予的,感受它们,感谢它们,并热爱它们,你会得到比名誉财富更高的满足。“你瞧,孩子,你在屋子里写的那些,全不是音乐。屋子里的音乐好比屋子里的太阳。音乐是在外边,要呼吸到好天爷新鲜的空气才有音乐。”
4.他对父亲,公主,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觉得不舒服的,还有邻人们来向他父母道喜,跟他们一起嘻嘻哈哈,好像是他的父母弹的琴,又好像他是他们的,他们大家的一件东西。
—现代很多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是自己欲望实现的一个延伸,亦或是一种工具,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着攀比虚荣的事情,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样的父母真的糟糕透了,然而现实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想法、做法。面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拥有,却很少人配去拥有。可怜的小约翰!
5.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他是一座山,大雷大雨在胸中吹打。狂怒的大雷雨!痛苦的大雷雨!……哦!多么痛苦!……可是怕什么!他觉得自己那么坚强……好,受苦罢!永远受苦罢!……噢!要能坚强可多好!坚强而能受苦又多好!……他笑了。静寂的夜里只听见他的一片笑声。
—好啊,真好啊!我就算摘抄100遍也不觉得累啊!好感同身受,好油然而生!我的痛苦,我的呻吟,都得到了出路!要能坚强多好!坚强而能受苦又多好!来吧,一直摧残我吧,只要我死不了,我便会变得更强!to be or to die!
6.这些可怜虫所有的乐趣都给克里斯多夫破坏了,而他们也完全不了解他恶劣的心绪。他们奴颜屈膝的精神,可并非他们的过失!他们根本没想到另有一套做人的方法。于是克里斯多夫变得深藏了。
—一元化的社会,带来的必然是众人近乎一致的可怜价值观,对于那稀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对于那种上天赐予的自然美好情绪,他们永远无法体会。
7.然而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能彻底的推心置腹,哪怕彼此都十二分的相亲相爱,也极不容易办到: 因为一方面,尊敬的心理使孩子不敢把胸臆完全吐露;另一方面,有自恃年长与富有经验那种错误的观念从中作梗,使父母轻视儿童的心情,殊不知他们的心情有时和成人的一样值得注意,而且差不多永远比成人的更真。
—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是在整部书里都处处体现的。
8.而一个人对于死直要亲眼目睹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原来一无所知,既不知所谓死,亦不知所谓生。一切都突然动摇了:机智也毫无用处。你自以为活着,自以为有了些人生经验;这一下可发觉自己什么都没知道,什么都没看见: 原来你是在一个自欺欺人的幕后面过生活,而那个幕是你的精神编织起来,遮掉可怕的现实的。痛苦的观念,和一个人真正的流血受苦毫不相干。死的观念,和一路挣扎一路死去的灵肉的抽搐也毫不相干。人类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智慧,和现实的狰狞可怖相比之下,只是些木偶的把戏;而所谓人也只是行尸走肉,花尽心机想固定他的生命,其实这生命每分钟都在腐烂。
—这可以是对于死的一种很好论断,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过激的偏想。“他知道有种毁灭一切的力威胁着他,而他一无办法。但这些年头非但压不倒他,反而激起他的愤怒与憎恨。他没有一点儿听天由命的性格,只知道低着头向“不可能”直撞过去。虽然撞的头破血流,虽然眼看自己不比敌人高强,他还是不断的反抗痛苦。而今而后,他的生活就是对命运的残酷作着长期的斗争,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那个命运。” 是为了引出这个想法。
9.所以他连生命的本源都受了毒害,便是幻想也是不自由的。但束缚往往使人的幻想更有力量。行动要不受阻碍,心灵就缺少刺激,不需要活跃了。谋生的烦恼,职业的无聊,像牢笼一般把克里斯多夫关的越紧,他反抗的心越感受到他自己的独立不羁。换了一种无牵无挂的生活,他可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在严格范围之内发挥,对于艺术是最好的训练。在这一点上,贫穷不但可以说是思想的导师,并且是风格的导师;它教精神与肉体同样懂得澹泊。时间与言语受了限制,你就不会说废话,而且养成了只从要点着想的习惯。因为生活的时间不多,你倒反过了双倍的生活。
—可谓是因祸得福了。
10.教育把许多现成的感情灌输给儿童,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克里斯多夫就在这一大堆现成的感情中摸索,想找出他自己。他对自己真正的性格只有一些直觉。
—我们看文学作品,读诗词小说,也是在找寻自己的第二天性,而真正的性情只有通过行动和探索方能体现,寻找到。
11.然而信念历久不变,什么都不能使它动摇。不管他做什么,想什么,没有一宗思想,一桩行为,一件作品,有他自己在内,把自己表白出来的。他知道这一点,他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最真实的他并非目前的他,而是明日的他……没有问题,将来一定能显出自己来的!……他胸中充满了这种信仰,他醉心于这道光明!……将来得轮到他来做神明了!做个欢乐的中心,做个生命的太阳!……
—这是深处苦沼的小约翰内心无比真诚的向往,身体外在的不自由,让他一方面不得不做自己不喜的事情,一方面又保留着内心最深刻的期望: 他要的未来远不是这样的!也许每个深处困境的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信念,不然,就真的泯于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