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过元宵节称为“闹元宵”,可见元宵节的热闹劲一定是非凡的。不过,现在的元宵节也“闹”不起来了,一些有关元宵节的欢乐场景都是从封存的记忆里翻出来的。
一、做元宵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东方骏
元宵节家家户户一定要吃元宵。每次吃元宵,我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和妈妈一起做元宵的情景。
那时候物质条件差,能有元宵吃是比较奢侈的享受。糯米面在那时候是金贵的东西,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攒下的糯米面,和好以后放在旁边备用。然后把炒熟的芝麻在面板上一倒,立马就闻到了淡淡的芝麻香。
我和弟弟妹妹坐在面板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母亲用擀面棍把芝麻轧碎。随着芝麻破裂时“沙沙”的脆响,满屋子立刻飘满了芝麻的浓香。我们姐弟三人闻着这香味,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母亲把轧好的芝麻放在盘子里,用红糖调好,做元宵的馅料。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做元宵。母亲先给我们示范,一边做一边讲解。然后给我们每人一小块面,也就是做一个元宵的量,让我们自己动手,试着做元宵。
弟弟妹妹拿着面团,已经忘了做元宵的初衷,把面团当成玩具,自顾自地玩着,还不时地捏一点甜甜的芝麻碎,偷偷放进嘴里。只有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捏皮、放馅、捏合,小心又认真地做着。
那是我第一次做元宵。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只要逢元宵节吃元宵,我就会想起那年那月那一个元宵节我做元宵的情景。
而今的元宵,馅料可谓五花八门,水果馅、巧克力馅、提拉米苏馅、芥末馅等各式各样,但我独爱芝麻香,那香甜的味道里,有童年美好的回忆。
二、逛庙会
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
—杨璐
元宵节的一大盛况就是庙会。
吃完元宵就去逛庙会。童年庙会的活动五花八门,有小车会、秧歌会、龙灯会、高跷会等。在这些元宵节民俗里,最精彩的要数高跷会。
踩高跷要清一色的年轻人,脸上画着各种夸张的妆容,穿着色彩艳丽的戏服,脚踩木跷,一步一步走来,风姿绰约倜傥,常引得逛庙会的人们一阵阵称赞。
我们镇的高跷会远近闻名。一是他们用的木跷高。高跷会的木跷从半米到一米多不等,在我印象里,我们镇的木跷是最高的。二是他们的表演难度高。
我们镇高跷会演绎的是“八仙过海”。八个气宇轩昂的小伙子分饰八位仙人,他们踩在一米多高的木跷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一字马、下腰叼花、前后空翻、单脚空翻、倒行……等,把铁拐李外在的拐和内在的正气、张果老的倒骑毛驴和神机精到、何仙姑的漂亮与坚贞、蓝采和的放荡不羁等表现的淋漓尽致,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一到元宵节庙会,四六八庄的各种活动聚在一起,一较高下,我们镇的高跷总会一举夺魁。
如今,高跷会早已解散,这些精彩也只能封存在记忆里,每到元宵节到来之际,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好在,快乐一点没削减。
三、放烟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
小时候过元宵节,放烟花是必须的。
夜幕降临,庙会的各种活动陆续结束,最美的烟花登场了。
每年元宵节,镇里都会放烟花。小山一样一大堆烟花早早被摆放在广场上。
吃了元宵,逛了庙会,人们都聚在广场周围,等着放烟花。
开始放烟花了。镇里工作人员点燃烟花的引线,几秒钟以后,只听“咚”的一声,浓重而又浑厚有力的声音响过,一束烟花直达高空,“啪”的散开。好像秋天的金丝菊,无数片细丝一样的花瓣四散开来,在星星点点的夜空中盛放,换来人们一片欢呼。
渐渐燃尽的烟花星火,在高空中落下,好像一场星雨。不过很快亮点就熄灭了,杂屑和黄土屑纷纷落下。兴致勃勃的人们根本顾不得这些,因为没等前一束烟花落尽,下一束烟花又已经升空绽放了。
烟花被不停地燃放,品种花色也跟着变换,人们的欢呼赞叹声渐渐沉寂了,只剩下一个个躲在屋檐下或墙角旁,仰着头津津有味地欣赏。
烟花燃放持续半个多小时,大多数人一直看到结束。等到最后一束烟花落尽,意犹未尽的人们扑落头上身上的黄土和烟花燃尽的杂屑,三三两两地议论着走回家。
有富裕人家回去后接着在自家院子里放烟花,虽然比刚才镇上放的规模小多了,但也给意犹未尽者以慰籍,欢乐在继续。
直到天空中只剩下一轮圆月和点点繁星的时候,喜庆热闹的元宵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而今的元宵节没有了烟花,没有了庙会,倒是这些美好的回忆把元宵节甜得满满的,也算一种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