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长,我们总有“机会”碰到一些特难相处的人,“他”可能是你曾经的朋友或伴侣,可能是你现在的领导或同事,甚至还有可能是别人眼中的你。
他就像个绝缘体,根本就不来电,大家都不是在同一个频道对话,很难跟他有沟通、有共识、有默契。碰到这样的人,大家都会下意识的远离他。慢慢的,这样的人,路就越走越窄。
但其实这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才能的,只是因为某些认知问题才显得不合群。而又由于得不到周围环境的正面反馈,这类人活得也特别孤单、特别累。那该咋办?
答案是,换种方式,以合作的态度与行为跟这个世界友好相处。就好像是操作系统的界面,你设计得友好一点,自然更多人喜欢,更多人喜欢也就更多反馈意见。正面的反馈意见能让你活得更有力量,负面的反馈意见也能倒逼你提升。你看,这是一个多好的良性循环啊。
1.合作是个认知问题
合作是彼此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合作简直无处不在。在职场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组织内外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夫妻之间、代际之间、朋友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与人合作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已经有无数的实例证明了,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参与者收益更大化。姑且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各取所需吧。但凡有点人生经验的人,对这一点肯定是认同的。而且,在理论上,这也是经过论证的。
博弈理论有个结论,当博弈过程可以无限(未知)次数地进行下去,且未来是重要的(短期收益小于长期收益),最好的竞争策略就是是合作。
很多人没有从根本上“体察”到这个问题,才会把自己搞得那么孤单、那么累。善于合作并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道德问题,更是一个认知问题。而认知问题是可以在后天习得的。
2.不会合作的人很吃亏
举几个例子。
第一,默默飘过的人有多受伤。
无论在哪个单位,机会都是稀缺资源。而机会通常落在进入领导视野之中的人。现实中有很多所谓的老实人就吃亏在这,还怀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不善于或是不屑于营销自己的价值,找不到和领导“合作共赢”的契机。
他就像是周围飘荡着的空气,虽然很重要,但没人看得见,最终受伤的总是他。
社会学里有个术语,叫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对于个人而言,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结果便是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
打破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得抢占先机。靠什么抢?靠的是让关键人物充分认识到你的价值。那怎么能人认识到你的价值,从而和你“合作”呢?其一,你得真的有价值,其二,你还得会营销这种价值。
否则,仅仅依靠你自己,没有更多的“贵人”来助推你的事业,自然难度更大、效率更低、风险更大。营销也是合作的一种手段。
第二,独自用餐的独行侠。
在《别独自用餐》这本书中,作者提炼出一个很具实践意义的观点,即丰富的情感联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要在寻求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热情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交圈。
古典老师也曾说过一个类似的观点,大意是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太满,大概7:3开就可以了,空出来的时间尽管去交际,让那些新的可能涌进你的人生。
延伸下去,进餐的时间就是非常宝贵的,它能让你和一些优秀的人进行更自然的交际,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正所谓“从师不如访师”,人家点拨你一下,就能让你受益匪浅了。干嘛还老是像个独行侠一样,形单影只,把提升自己、改变人生的可能拒之门外呢。
因此,去交际吧,请别拒绝幸福来敲门。
第三,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凭什么让你舒服?
客家人有句很朴素的话:“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的是要察言观色。咋一听,好像在教人阿谀奉承,其实还真不是。根据沟通对象的状态来选择相应的沟通策略是高情商、善合作的表现好不好。
经常能见到一些人,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事,也不管老板状态如何,冲进老板办公室就开始叽里咕噜的汇报工作,最后轻则事情办不成,重则还得挨批,何苦呢?但凡处世有点起码智慧的人,只要不是紧急的事情,在老板状态不好时都不会往枪口上撞。今天不行,那就找个合适的时机再说就是。
因此,有时候时机选对了,事情就成了一半。照顾好别人的情绪,别人才会照顾好你,这叫共情。
第四,拔了钉子留下洞。
经常能够发现这么一种情景,两个人因为意见相左,双方各执一词,说着说着大家音量渐高,语速渐快,伤人的话就像刀片一样漫天飞舞,最后闹个面红脖子粗,都忘了是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事而争执。下次这两个人也就很难再谈什么合作了,搞不好连正常沟通都挺困难。甚至以后彼此可能都忘了曾为什么事发生过争执,但那种厌恶的印象会一直印在你心里。这就好像是在墙上钉了个钉子,即使你把钉子拔了出来,但那个洞却还在。
3.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
第一,不懂规矩,即不成熟、不理性。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有一个隐性的核心,就是规矩。有些规矩是写在制度里面的,有一些则是约定俗成的。恰恰最伤人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规矩。规矩意识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
通常我们褒奖一个人人情练达、处事圆润,会说这个人很成熟。关于成熟,有人下过一个很贴切的定义,成熟就是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诚以为然。在我们这个自古以礼仪之邦自诩的国度,各种社会规则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暂且抛开立场、对错的束缚,仅就规则的功能来论,它发挥着规范秩序的强大作用。我们身处其中,在还未有足够的智慧去评判,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之时,我们需要做的也就只有适应。
这样大家才能在共同的规则之下对话、合作。你都不懂规矩、不守规矩,证明你这个人不成熟、不理性,谁还会和你合作,谁又敢和你合作?
第二,无所谓心理,不会自我总结提升,放弃自我认知的升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土豪心理,即有钱任性;另一种是屌丝心理,我是屌丝我怕谁。无论哪一种心理都是会害死人的,它把人逼进死胡同,让你和周围的人离心离德,到时自己把路越走越窄。
一个人的沉沦就是从放弃自我追求开始的。毛姆曾写道:"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中国也有个成语,叫“放任自流”,意思是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干涉,会使事物发展得更糟糕。你看,你不加干涉、引导,水自然是一直往下流的。
我们自我追求的过程不亚于一场战斗,和一切阻碍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战斗。自我追求是什么?就像打磨一件艺术品一样,是以美好为目标,一刀一刀的精心雕刻自己。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讲的就是这么个朴素的道理。但我们总是容易走极端。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已经挺好的,不用再费事打磨了。有的人觉得自己就是块顽石,怎么折腾也变不成玉器,干脆自暴自弃。
你连自己都放弃了,又怎会与他们合作?
第三,自我定位的问题。就是你把自己摆在哪个位置和他人对话,要是摆错了位置,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个体,他在一个群体里面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心理位置”。
你是新人,姿态肯定得放低点,因为大家还没那么快接受你的存在;你资历老点,有时摆摆老资格别人也还能接受,因为人家已经习惯了你的存在,即使有所缺陷;但调过来就有问题了。新人摆谱得多招人嫌阿。
你是员工,谦逊点,人家会认为理所应当;你是领导,有点个性也算正常;但你掉过来试试。一个员工耍个性很难有好的口碑。
作为中层,你就必须承上启下,你要是欺上瞒下,估计离倒霉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作为一个领导,对内你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讲宽容、讲包容,但对外你更多的时候得强硬,得维护你这个群体的利益。你要是调转过来,也容易出问题。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就得挑起家里的重担;你是家里的贤内助,家里的事你可得多操点心。否则,家里也是容易多生事端的。
说白了,这些都是一种对某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因此,大家要想好好做朋友,你的言行就得在较大程度上吻合这种刻板印象。
4.合作不是一味的妥协
通常大家一讲合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妥协,要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但博弈理论告诉我们,一味的妥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它并不能产生最优的结果。
博弈论里面有一个结论,重复博弈的最优策略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有个叫艾克斯罗德的学者做过一个实验,邀请多人来参加游戏,给定得分规则,什么时候结束游戏是未知的。他要求每个参赛者把追求得分最多的策略写成计算机程序,然后用单循环赛的方式将参赛程序两两博弈,以找出什么样的策略得分最高。
结果得分最高的程序是"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这个程序的特点是:
1. 第一次采用合作策略。
2. 以后每一步都跟随对方上一步的策略,你上一次合作,我这一次就合作,你上一次不合作,我这一次就不合作。
研究者还发现,得分排在前面的程序有三个特点:
第一,从不首先背叛;
第二,对于对方的背叛行为一定要报复,不能总是合作;
第三,不能人家一次背叛,你就没完没了的报复,以后人家只要改为合作,你也要合作。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他还邀请更多的人再做一次游戏,并把第一次的结果公开发表。结果,第一名的仍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5.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
第一,建立持久、稳定的关系。这样大家就处在未知次数的重复博弈之中,理性的人才有可能做出合作的选择。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人员流动性很低的日本公司,员工的忠诚度(忠诚度也是合作性的一种表现)会那么高。因为,处在重复博弈环境中的人会更倾向于理性。
建立持久关系的另一个好处是,博弈双方对各自的原则和底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甚至建立了信任关系,这会降低很多成本,合作更容易发生,也更容易深入。西方有句谚语,已知的恶好于未知的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有个很常见的例子。厉害的营销人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维系老客户方面,因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远大于维系一个老客户。
第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建立持久的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呢?答案是你的价值,持续提升你的价值,这是合作的“筹码”。
在合作中,无论你是考虑自身收益还是群体收益,你都得考虑对方的选择会给你造成什么影响。对方对你的影响越大,无论是正面的利益还是负面的伤害,你做的选择就得越慎重,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可靠性就越大。
换而言之,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具有价值,我的成功是建立在你的成功基础上的。这也侧面验证了李笑来老师说的“贵人才能遇贵人”的观点。
作为领导,你得持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并促进下属提升,同时对他们不同程度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机会、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作为下属,你得玩命的提升技能,跟紧优秀人才的脚步,才不至于因为掉队而被团队嫌弃,甚至抛弃。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夫妻关系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伴侣关系不和谐甚至最终走向离婚的原因竟然是大家价值提升的不同步。这里的价值既包括物质价值也包括精神价值,你对她的关怀提升了吗?你对家庭的付出提升了吗?
第三,找准自己的定位。一讲到合作,大家可能会觉得合作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但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特别是多方合作之中,肯定会有主次之分。这里面大家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了。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刻板印象的问题,你定位错了,你的很多言行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破坏这种合作关系。
第四,要找对合作的人,即和聪明的人合作。因为他理性啊,不太容易干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蠢事。在组织里混得有起码的识人智慧和处事智慧,从一些小节去试探、去判断对方的理性程度和合作的诚意。
简言之,就是你得找对人合作阿。总不能一冲上来就说要找人合作吧,人家还不当你傻啊。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说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确实,聪明人得找聪明人合作,这是一个乘数效应。你跟着一个有才能、有追求的好领导,那就得跟紧咯,就像长跑时跟着领跑的,你很可能会超常发挥。你碰到一个优秀的同事,那就抓紧机会多切磋,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实现共赢。你挖掘出一个颇具潜力的下属,那就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既引导他,这叫“先喻文化”,又向他学习,这叫“后喻文化”。你邂逅了一个优秀的爱人,那可得好好珍惜,碰撞出更耀眼的烟火,甚至你们的孩子都很有可能比别人更聪明。
第五,要确立和维护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大家才能够根据你自己定的原则和底线来预测你的行动。
现在有一些牛人,把自己当做是一个“产品”,在尝试制定自己的“使用说明书”,让大家按照说明书来使用他。其初衷就是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亮出来,相当于立规矩。当有人挑战你的规矩时,你就得亮出你的“獠牙”。当别人采取合作策略时,你也得给予回报。
举个例子,其实育儿也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我们的父辈曾教育我们,对父母而言,孩子教育得好才是你的孩子,教育不好就是你的敌人。话虽有点极端,但仔细想想确实也有道理。那怎么教育呢?细想一下,教育不就是父母和孩子、甚至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斗智斗勇的过程吗?这不就是重复博弈嘛。有经验的父母都有体会,在这个过程一定得立好规矩、并维护好规矩,否则给孩子层层突破你的防线,你就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啊。
第六,不要首先背叛。这样你会担上道德压力、舆论压力。这一点有时候是致命的伤害。因为它会坏了你的口碑和信誉,下次人家再和你合作可就没那么顺利了。
第七,要永远记得为自己留条退路。相爱相杀的例子已经够多的了。
最后,愿大家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