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而上学而言,道家实是中华文化的主干。道家的思维方式、治国理政的思路,其理想社会的蓝图,对今日的中国与世界都可以提供价值巨大的思想资源。有学者言:《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孤本。口气很大,但我深表赞同。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哲学和宗教,《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几乎皆可概而括之。
先说哲学,哲学追求终极,道家的道就是对终极的最好的表述。再说宗教,上帝也好,安拉也罢,做为终极的神,皆是道的具体形象而已。《圣经新约·约翰福音》开篇即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即是神”。非常形象的表明了道与神的关系。
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思考问题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一分为二的误区,但道家的思维是一分为三,三分法。
《道德经》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三生万物,而不是二生不物。首先道生一,道是一个整体,一生二,整体里面有阴有阳,二生三,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三,此三,即阴、阳以以及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和,是阴、阳、和三者产生了天地万物。但更有趣味的是,万物本身即含有阴和阳的因素,以及和的作用,而且,这种“和”在不停的运动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来,道家分析事物不仅看正面、反面,还要看正反相合的一面,三面考虑到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因此,道家用三分法来分析事物,背后的哲学基础是全,就是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来看事物。
其实,道就是全(道一说是“全”,就被“全”所缚,所以,说“道似全”也许更恰当),为什么我们对道的认识总是恍恍惚惚,好像认识了,又好像完全把握不住,原因在此。道囊括万方,无所不包,我们站在道里面,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道的一部分。以人类的能力而言,也许永远无法看清道的全貌,因此,我们必须靠悟,悟到那个境界,以全的观念来观察一切。
有了全的观念,就容易理解无为的思想了。《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为什么不管万物死活,任其自生自灭呢?因为道是全,道不能有偏私,如果道有偏私的话,是照顾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就会受损。但对整体来说,又有什么损和益呢?个体不一样,个体来自于道,个体不全但求全。因此,道的无为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整体而为。道即是整体,因此,道为整体而为,即是自为,道法自然是也。自然,不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自然之意,而且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道效法的就是自己,因此,也就无所谓为与不为。
第二,个体自为。对于个体而言,虽然来自于道,但各得一偏,因此,个体有求全的倾向,但它不能指望道对个体有什么特殊的关照,对于道而言,物无贵贱,一体同仁,故个体的愿望,还须个体的努力。
第三,维护个体的自为。因此,道必须体现为一定的规则,使万物在规则之内,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
老子是个哲学家,也是个政治活动家,《道德经》一书,即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老子向统治者的一部建言书。老子希望统治者效仿道来治理天下,具体而言:
第一,为民众而为。《道德经》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忧。”这些经典,实际上的讲的,就是统治无为之为,乃为民众为。
第二,让民众自为。《道德经》三十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讲的,皆是让民众自为之意。
第三,为民众自为创造条件和保障。《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民心自然匡正;我无事,人民自然富有;我无欲,人民自然纯朴。对民众采取不干涉主义,民众就可自已创造美好的生活。有学者指出,道家才讲人性本善,不干涉民众,民众可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道无为,君侯无为,民众自为亦是无为。《道德经》八十章:“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众以自己的吃食为甘,以自己的衣服为美,以自己的居所为安,以自己的风俗为乐,这就是一种为而不为的生活状态。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人的烦恼、痛苦与焦虑无不来自于“为”,也就是对自己的吃、穿、住等等不满足,而强力为之。强力为之还未得到自己想要的,求的过程就充满了苦了,因此,民众如果觉悟的话,以无为而为,反而功成事遂。因为你没有刻意的目标,只管认真做去,为到哪一步都可以安心接受。
第四,止不道之行。如果民众做不到无为而为,道有什么招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本就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水草长得茂盛,就有牛马来吃,水草不那么茂盛,引来的牛马就少。人类社会恰恰相反,有钱的愈有钱,贫穷的越贫穷。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寄望于有道者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了。
但道家并不主张简单的对生产资料、衣食财物进行平均的分配,而是丰年收谷,欠年放谷等方法调节市场,避免大商家投机居奇,赚取超额利益,维护底层百姓的利益。“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如此而已。
老子的时代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古人运用他的思想提出的治国具体政策、措施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简单。但背后的原理是穿越古今的,只有放心的让民众自为,维护民众自为的环境,遏制民众自为过程中的不道行为,社会可能既不失效率,亦不失公平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