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头,四个知识分子带上一个孩子,奔赴陕北高原,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做出了一个农村教育实验计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知识分子往往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学校开起来之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有六个觉得读书还有点卵用的学生,来当了他们的小白鼠,当然大概率他们也不喜欢读书,觉得知识还有点卵用的是他们的家长。戏剧再一次地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光靠他们“奋斗团结乐观”的口号是干不成任何事情滴,社会就是社会,总是有着这样那样你想不到的问题。他们甚至要靠奖学金来奖励学生来学校学习,让我不禁想到了,老师上课说的,“求学求学,古代是学生跪在老师面前求着老师多讲一些,现在就差老师跪在你们面前,求你们稍微学学吧。”不过还好,我觉得他们五个人还是组成了一个快乐的乌托邦,无忧无虑的,甚至有几个学生,有没有学生,用不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们发奖学金,铁男和一曼都是不在乎的,他们一个直男,一个腐女。只有魁山和校长两个人在争论。看到这时,我也很向往这种无政府的乌托邦氛围,为了理想去奋斗,但理想能不能实现不用在乎,没有责任,没有压力。
驴棚着火是故事的转折点,之后特派员就来了,铜匠顶了包,魁山先变了相,自从魁山穿上那身貂之后,他就开始唱白脸了,之后是一曼,她的标志是头发铰了,穿上了红色的那个校服旗袍,然后就疯了,再之后就是铁男,子弹从头皮擦过之后,他就不再是之前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铁男了,我想这也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讽刺吧。校长似乎从头到尾一直都没变,但却又好像一直在变,因为他是这四个人中唯一没有自己原则主张的,他就是想多拿些钱,把学校干好,没有原则也就没有什么可变的了。佳佳是最后一个妥协的,只到校长跪在了他的面前,大喊我的错,这一画面确实对身为女儿的佳佳冲击力有点大。铜匠的角色也很具讽刺性,没有文化的时候,他是个耿直的铜匠,骗起人来都显得那么紧张。但学了一个月文化之后,有了知识分子气息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心狠手辣了。这是不是又一次对知识分子的讽刺?
电影的尾声,校长、铁男和魁山三个人似乎尽其前嫌,从头再来,但一曼自杀了,一曼的枪声告诉他们过去的始终是无法就那么让他过去的,如果就让过去那么过去的话,未来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约糟。与他们形成对比的是佳佳,反思过去,投奔延安之后,彩球洒落,意味着佳佳的未来越来越好了。
这是我认为16年最好的一部电影,虽然我是17年才看到的,但这种充满讽刺意味黑色幽默的电影实在是少之又少,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跪在了票房的面前,过分的迎合大家的价值观。驴得水告诉了我们我们应该知道的,而不是我们想要知道的。电影中特派员口中反复出现的“知识分子有脾气”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我姑且从我的眼中,给电影定个调调,主旋律的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尤其是我们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上书卷气太重,有知识分子的脾气,有远大的理想报负,想着先挣他个一个亿,但在复杂的社会面前一文不值。当然,应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不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