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到底算不算一种职业,这似乎没有定论,不过这并不重要,无论它是不是职业,都不影响大众对它的喜爱,因为在诗人的笔下有美景,有人生,有故事,还有历史!
读一首好诗,仿佛走进诗人的世界,听诗人娓娓道来,与诗人促膝而谈,穿越了时空,与诗人发生了灵魂的撞击,当火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擦出的仅仅是火花吗?
既然是一种职业,必然有其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让我们一起穿越,与诗人们来个亲密接触,看一下史上最浪漫职业在历史长河里是怎样生长绵延,熠熠生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人职业的创业始祖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也就相当于诗歌由《上古歌谣》、《诗经》之类的集体创作进入到了个人职业创作,虽然只能算兼职,但仍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个人以为,所谓浪漫主义诗人,其实都是天性率真,且极富想象力之人,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理想难以实现,性格与想象力在才华的溶炉里冶炼,酿造而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屈原如此,李白也如此。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橘颂》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也因此被称为千古“咏物之祖”, 此时的他朝气渤渤,才华横溢,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这首诗通篇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手法,以物喻人,“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主要是赞扬了橘的品质,“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固”是说橘受天地之命,独生南国,根深蒂固,不能迁移。以橘喻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情,象征自己高尚的美德。这确实也是屈原一生的人格写照,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写道:“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以屈原的才华,去哪个国家会不受欢迎呢?却让自己落了这个结果。所以他的爱国是真爱,并且至死不渝!后面的内容则主要是从外表,内在,品性等各方面描写橘的特点,借物抒志,咏物不离不弃,格调清新,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屈原与橘,二合为一,有镜花水月之妙!后来的屈原为了追求政治理想,受到各种排挤打压,才写了《离骚》,其中手法多用比兴,想象奇特,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李白的思乡之情
李白从二十多岁离开故乡,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回去过,所以思乡之情贯穿他的一生。李白曾写过两首写听笛的诗,都是写思乡之情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寓情于物,前两句直接写笛声,不知是哪里飞出幽隐的笛声,飘飘袅袅,这里"暗"字用得好,"暗"字说明了作者正要入睡,被隐约的笛声所打动,勾起思乡之情。"飞"字形容笛声飘的状态也精准,后一句把笛声写活了,很生动。折柳指《折柳曲》,据说听之易勾起思乡之情,最后一句用反问作结,斩截有力!抒发感情更强烈。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这首诗跟《春夜洛城闻笛》写法差异颇大,前两句抒发思乡之情。后两句描摹笛声。刚好反过来。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西望长安不见家”所思之家是指在长安的家,所以思乡之情包含了对朝庭的眷恋。后两句写笛声,“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同感的手法。把笛声外化为具体的景象。众所周知,梅花在初春就落了。但作者听笛的时候是五月,听到优美的笛声,好象真的感觉到整个江城,突然之间落满了梅花。通过这种描述,巧妙地把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含蓄蕴藉。
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是一个天才的词人,可惜错投在帝王之家,但这个身份也成就了他的诗词高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一方面说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就是说他的人生经历很狭窄。另一方面又赞美他有基督担荷人间罪恶的意思,那就是说他写出了古今所有人类的共同感慨和悲哀。我以为这其实应该分别说的是李煜亡国之前和亡国之后不同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境界。亡国之后,意境更开阔,词的成就更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这首词可算是李煜的绝命词,也是他成就最高的词。这首词写完后,被宋太宗看见,心怀不满,认为李煜还对故国念念不忘,于是赐了毒酒。这首词曾被邓丽君唱过,婉转动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起句就奇语劈空而下,把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宇宙与人生的无常,都包括在里面了。小楼句承接首句,缩笔吞咽,东风是永恒的。故国句放笔承起句,故国月明,物是人非,不堪回首。表面上看,是从大的宇宙收缩到小的自己,事实上何尝不是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感发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呢,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前后呼应。
苏轼的旷达超脱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一生,也历经坎坷,但他天性旷达,加之天赋过人,写什么都能涉笔成趣。他的诗歌、书法、散文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他的诗作数量和成就其实都远超词作,大家所熟知的豪放词,其实只是他的兴余之作。
已外浮名更身外,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电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不知道是不是是史上最长古诗名,但是我见到过的算最长。题目的意思是:唐道人说,在天目山上向下俯视,每次大雷雨时,只听到云中传来像婴儿般的声音,根本听不到雷声轰轰。“已外浮名更身外,区区雷电若为神”。这两句说自己已超然物外,天上的雷电发出那么大的声音,不过是吓唬人,能有什么神通呢?这里是有政治寓意的,因为作者的通达乐观,所以面对政治上,官场上的风波,能够淡定处之,这是一种境界。“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站在天目山观赏雷电,就象听着婴儿的声音一样,很弱小,没什么可怕的。然而在世间,有无数人因为这样的雷电,被吓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拿不稳, 掉到地上了。这里面主要用了比拟和夸张等手法。并且包含一种哲理:人所处的高下态势不同,他的感受和心理承受情况就有很大区别,这个高下,主要是指人心境界的高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首先是一个大的场景,这个大的场景正好展现了苏的旷达,你看李后主同样写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悲哀。而苏在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怎么能不通达?"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缩小到一个角度,并且有人物出现。然后再放开写景,”乱石“、”惊涛“、”崩云“、”裂岸”,用语很有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用大好江山,突出“三国周郎”,并为下阙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当年何等风光,娇妻小乔,谈笑间,把号称数十万的曹军烧得灰飞烟灭,然而联想首句,不过也是大江东去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有两种说法,有说是指苏轼的亡妻,也有说是指正在赤壁留涟的周瑜的魂魄。我想也许两者皆指,苏轼此时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有可能两者都想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拿一杯酒,洒给江中的那轮明月,把自己的精神、情思寄托给永恒的明月吧!这是一种从悲哀中超脱出来的旷逸。
纳兰性德的相思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很出名,但并非纳兰的原创。这一句出自初唐洛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但原诗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引用得好的话,会比原创更动人。此句作为开头,是强调男女双方乃是此生天造地设的一对誊侣,可是第二句就转了:“争教两处销魂",天生的一对,偏偏分隔两处,各自销魂。两句话的前后差异,产生了张力,使句子更加动人。“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两人互相思念,却不能相依相偎。春光明媚,却是为谁而设呢?这句跟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表达的意思相似。下片:“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都是用典。传说裴航曾于蓝桥向其母求婚。其母曰:“君约取此女者,得玉杆臼,吾当与之也。"后来裴航终于得到玉杆臼,与云英成婚,双双仙去。“此处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有过“蓝桥之遇”,曾与心爱的女子幸福甜蜜地在一起过。“药成碧海难奔”则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表示自己和心爱的女子分离了,再难相见。"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词人设想自己和心爱之人若能象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便抛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相守过清贫的日子,也心甘情愿。这首词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写出了词人的一往情深和淡淡的忧伤。这首词算小令,小令要求语言简练、浅易,以精粹而略质朴的方式,传达出内在的深情。
这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的诗词,都是诗人最美的作品。如果诗人算一个职业,的确是最浪漫的职业。因为太爱这些笔端流淌出来的动人文字,所以自己也曾落笔成诗,你是否和我一样,那我们不巧是否也算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