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的时候,老公说,“XX,昨天送大宝上舞蹈课的时候碰到阿姨了。”
我说,“嗯,怎么了?”
“关于那个职业经理人考试,我和阿姨谈了自己的经历和现在做的事情,我现在做的事情和这个证书关系不大,而且以后的时间也没有换跑道的打算。阿姨就说,也是,关系不大,考不考试也无所谓。”老公接着说。
我……
“你看你看,生气了吧!”老公看我的脸色不对,又说。
我确实很生气,老公近期找的工作是属于管理者的角色,我认为有一个相关的证书,在市场上可以更好的证明自己的专业性。即使在这个行业里,认同感不强,不代表其他的行业没有认同感。而且在这个考试的过程中,有可操作的空间,通过很容易。人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要从长远利益来考虑问题。我觉得这样做对老公的职业发展前途更好。
老公认为自己做的没错,结合自己实际从业经验,觉得证书可有可无。相对于一个证书,他更相信自己的实际经验,他不需要证书的背书来证明自己。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冲突,而不是简单的沟通问题。
孩子在饭桌上吃饭,可能是饭前吃了零食,也许是上一餐吃的还没消化完,不想吃东西。
家长在不停的催促,“宝贝儿,吃点儿东西啊!”
孩子说,“我不想吃”。
家长接着说,“快吃,快吃,不吃饭,不吃饭,你怎么长大高个。”
孩子和家长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孩子不情愿,家长怒气万分。
其实我自己对于这种状态非常熟悉。
大学读的专科毕业时,家里人说专升本吧,我说不需要,迫切想要离开校园的我一口回绝。毕业后,辗转多年,尽管知道专业证书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坚持备考。直到去年,经济的窘迫,直接迫使我想办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换取更多的可能,去年备考100天,早起晚睡,每天不间断的学习,终于通过了一科专业考试。今年持续备考,中间有再多的变更也不敢有丝毫懈。因为一旦考试失败,去年的成绩也算作废。今年是要有必胜的把握。
为你好,只是一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的话。每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思考问题,别人也是一样。只要需要才会产生整正的动力,迫使人去改变,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为你好,就可以让他行动。
就像是饿了才会吃东西,冷了才会穿衣服一样,只有真正需求才能产生行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