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几乎都是自学的。说这话不是说老师不重要甚或不需要,老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的。但个人的学习如果由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话,那自然走起来会很累,走不动也走不远。
在国内公立学校的格局里,任何一个班都可以按成绩百分比评出前五前十的优等生,以及相应的差生。从统计数据来说,就总是有那么一拨好学生。自不待言,老师通常喜欢好学生。带好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出成绩,老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在老师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里,尖子生的成绩简直是老师自我价值肯定的来源,同时可能顺带还能增加收入。
可是最受益于老师教导的未必是尖子生,自然也不会是近乎被放弃了的差生。课堂教育很多时候是折中的。而处于中游的同学,貌似是受教最多的,多半却是学得最辛苦的,他们就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那一部分学生。尖子生倒往往学得并非那么辛苦。而差生的辛苦在于得不到认可以及看不到提升成绩的希望之后的自我放弃。
几乎可以说,只有小部分尖子生熟练地掌握了自学的能力,更确切地说应试的自学能力。中等生及差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或者可能有很好的自学能力但却不是针对应试的;倘若他们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日后脱离应试教育体制之后,这种能力会逐渐凸显出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里,只有知识点的传输以应付考试,但缺失了学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思维导图等概念这么火的原因。这学习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学能力。
何谓自学能力?从字面理解,自学首先要求对自我的确定与肯定。
孩子天然的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学习理解周围环境与事物的。孩子的本质就是探索型的学习者。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呵护孩子本具天成的学习心并进一步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肯定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但问题
如何更具体地理解自学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