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000人已经签约要求冷冻保存遗体,而有150美国人已经将自己全身冷冻,80人只冷冻了头部或者大脑。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三体》编审之一,中国著名女作家杜虹因胰腺癌病逝,享年61岁。之后,就像科幻小说中的情节那样,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Alcor公司采取措施,将杜虹女士的头部与身体分开进行了冷冻保存。Alcor公司声明,50年后的技术可能会让冷冻的客户解冻后“复活”。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000人已经签约要求冷冻保存遗体,而有150美国人已经将自己全身冷冻,80人只冷冻了头部或者大脑。
先不论公司是否有资质,不过,冷冻后真的可以死而复生吗?
冷冻保存过程如同做标本
当客户在法律上被宣布死亡之后,冷冻保存公司会派出一个专业小组,尝试保持死者全身的血液循环。遗体被保存在冰中,并且通过注射多种药物来抗凝并减少大脑损伤。
一旦遗体被运到冷冻设备,将被冷却至略超过水的冰点,在此时用器官保存液进行血液置换。操作者在遗体的血管中注射防冻剂,以阻止在器官和组织中形成冰晶并保存在-130摄氏度的温度中。最终步骤为将遗体移动至装满液氮的装置中,并保持温度为-196摄氏度。
不过,笔者觉得,这和做病理标本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嘛!
想冷冻后复温活下来?问题重重!
1、冰晶对细胞膜的破坏
当人体问题下降到-5℃时,细胞内的水分会结冰。因为冰的密度比水低,会占用更多的空间,所以结晶可胀破细胞。就像你把黄瓜扔进冰箱冷冻室,冰冻后拿出来复温,这黄瓜就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毛巾,软软糯糯一拧全是水,医学上称之为细胞液化。
冷冻保存机构企图用玻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玻化,就是用冷冻保护液置换了体液,试图减少冰晶形成。但是再也怎么置换,细胞里还是会有水分的,细胞液化就不可避免。更何况所谓的冷冻保护液是具有一定脂溶性的有机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酯,只要细胞浸在有机液体里,细胞膜的结构必然会破坏。
2、冷冻后蛋白质变性
无论是细胞表面还是细胞内部都存在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保持活性,但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性,这种变性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复温也不能恢复活性,这样的话复温后还能够恢复人体内复杂的生理活动?
3、机体的低温再灌注损伤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生化学家KenStorey教授认为,人类有许多不同的器官,并且根据研究结果,即使冷冻保存公司有可能成功的冷冻保存它们,每种器官也需要不同的冷冻流程而且需要完全不同的混合比例和浓度的冷冻保护液。况且一个器官的不同区域对低温的反应也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冷冻手段和配方,不可一概而论。
另外,器官在低温保存和缺血后,复温再灌注会产生氧自由基,直接破坏器官结构。医学上称为“再灌注损伤”,这也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个难题。
不仅如此,在液氮那-196℃中的人体组织极为脆弱,在复温时可以由于热压力轻而易举地碎成渣渣,就像玻璃一样。
4、神经再生
神经再生是世界级难题,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杜虹女士已经病逝,脑细胞已经死亡。而且这次遗体冷冻还把她的头部和身体分离了。我们都知道神经细胞损伤后修复极为困难,几乎是不可逆的。前阵子,意大利科学家卡纳维罗的“换头术”在技术上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即使脊髓缝合完美到显微镜都难以察觉的地步,其神经功能仍是缺失的。更何况我们的主人公已经脑死亡了。要想起死回生?恐怕得让上帝出手了。
为什么有人认为这样做有用?
冷冻保存的狂热者声称,让他们充满希望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尽管公司得等到客户在法律上被宣布死亡之后才能进行冷冻,但是他们声称可以通过维持氧含量来降低对大脑的伤害。
其次,将遗体冷却到一定温度能够减缓细胞和组织内进行的化学反应,降低腐败带来的进一步伤害。
最后,虽然遗体会受到来自冷冻过程的伤害,或者本身被老化或原发疾病损害是那个,他们寄希望于未来的纳米科技能够修复这些问题。
不过有医学知识的人们看了上述的分析就会觉得,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确,冷冻保存对某些组织和生物(比如病毒、胚胎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都是简单而且细胞分化程度低的生命形态,对恶劣的环境适应性极强。然而,对于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来说,冷冻后死而复生现阶段完全得不到科学支持。也许在遥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