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 blog 链接: http://wangxu.me/cloud/2016/07/24/standardization/index.html
感谢组织,大概2009年到2011年期间,我曾经做过一段中国移动云计算开源与标准化方面的协调人,也先后代表中国移动和盛大云计算参与了一些云计算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因此小有一些发言权。
遥想当年,和领导兼合作伙伴、标准化所(现在是标准化院)的周主任一起聊标准化的时候,有一个深切的感触——
表面上看,标准化工作就是在设置门槛来限制准入者,这些限制似乎就是标准化的商机所在。然而,更加高瞻远瞩的标准化工作者,并不仅仅把眼光停留在评测和准入机制上,他们会把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体现到标准当中去。
这里不仅仅是让参与标准制定的人给后来人设置难度,让后进入行业的人达到门槛的要求;也会通过给出科学的评测体系,让参与者有可以比较和竞争的依据;更有施展的空间,让创新者可以在不设门槛的地方大胆突破,超越前人。
也正因为如此,标准化工作对参与人员的大局观和技术的理解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过度标准化和缺乏标准对产业的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简单举一个例子,对于互联网的数据中心(IDC),制冷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全速运转的计算机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所以高档 IDC 会有很好的制冷能力,让服务器们冷酷到底。然而,当我们制定云计算标准的时候,是不是要对服务商的数据中心制冷能力有要求呢?
这就不一定了,看看先进的数据中心设计理念——他们通过良好的 IDC 散热设计、改进的电源系统、更高的耐热能力、以及优良的集群管理调度系统,可以让系统在更高的温度下,甚至是不使用空调的自然风制冷的情况下,都可以工作,从而在节约大量的能源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服务质量。
如果我们的标准要求了制冷能力,那么,这样的先进设计反而会被拒之门外,就完全违背了产业的发展方向了;相反,如果我们把服务可用性作为一个标杆,把能效指标作为一个评测指标,那么,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哪些是真的更有能力的服务商了。两厢比较,高下立现。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参与标准化的工作不算多,最近又接触了一些,有感而发,想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分享给没怎么做过标准化工作的开源同仁。其实只要大家在做标准化的时候再站高一层,不局限在自己的公司视角,多想一想产业该如何发展,想一想我们对产业的责任,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努力、该回避什么东西了。
后记:其实标准化的意义在对等交互的场景特别突出——比如各种通信制式,而在计算机/云计算领域,大家更看重事实标准,开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标准化,有开放基金会背景的开源项目更是可以看作是代码/API形式的标准化。开源和标准化都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而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公司的,这一点,做开源和做标准化是非常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