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读之一:“民”是谁?
在传统的《大学》解读中,对”亲民“一词的不同解读,是一场很著名的争议。朱熹把“亲民”解读成“新民”,王阳明坚持“亲民”就是“亲民”。他俩的争议在“亲”字上,对于“民”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是人民、民众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新民“,还是”亲民“,只要是把”民“理解成“人民、民众”的意思,这种解读都是错的!
那么,这个“民”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通过下图,”完整的我们“结构图中来认识。
“真正的我们”,如果按照道家的说法是真君(思字的上半部分),是”完整的我们“的君主。那么,潜意识、前意识、外在人体上的意识,内在身体上的意识,这些,就都是这个君主的“民”。亲民的“民”指的是这些意识。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民、民众一点关系都没有。
换个角度来看,在古文中“民”并不是一种特指,而是一种与“君”相对应的关系,“民”的定义随着“君”的定义的变化而变化。
解读之二:“民”为什么要“亲”?
如果说解读《大学》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亲民”。这把钥匙的关键就是“亲”!《大学》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亲民”展开的。
那么,这个“亲”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亲”字是【向内感知】的意思!
《大学》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训练“动态入定”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人的外在形体没有任何要求,全部针对内在心智系统进行训练。所以,这种训练策略决定了:
【向内感知】是《大学》这种训练方式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解读之三:“亲民”的终极目标“至善”
“亲”并不是简单的“向内感知”,而是在“亲民”的过程中,让那些“民”:重叠人体上的两个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都达到各自最完善的状态。
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至于至善”以后,心智系统就从第一套转换到了第二套,我们就能进入到“动态入定”的状态。
《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的意思是:“动态入定”的训练要点就在于,心智系统的装换。要让心智系统转换,必须向内感知重叠人体上的意识以及潜意识、前意识,让这些意识们达到各自最完善的状态,达到了,就是“动态入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