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春节,亿万中国家庭回家团圆的日子。除夕,一年365天的最后一餐。
每一个中国家庭,在这一天,都将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手艺,在这一餐尽现。美食家陈晓卿拍火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而《舌尖上的新年》却并不被人熟知,它是一部制作可与陈晓卿舌尖系列媲美的纪录片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春节食物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寻找年味儿的电影。
1重庆熏腊肉
如今年味之所以越来越淡,很大原因是因为过年吃食来得太容易。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准备即可得到,没有心力的投入,当然也就少了年味。
过去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动手准备年夜饭。而准备的重头戏就是宰杀年猪,猪肉可是我大中华食用最多的肉类,在春节期间定当仁不让。腌制猪肉也就成了一家腊月的重要「工作」。
我国西南地区如重庆就有做熏制腊肉的习俗。
将花椒、八角、桂皮、香叶,各种香料加以煸炒,碾成粉末加入细盐,放入猪肉均匀涂抹,再悬于房梁之上,用柏树枝和杜仲树枝燃烧,用烟熏制,烟雾升腾,日积月累,腊肉制成。
经风干之后猪肉,鲜肉脱水,大部分的蛋白质得以保存。经过腌制的猪肉,不仅更易储存,也塑造出了新鲜猪肉没有的醇厚滋味。
一块熏腊肉,饱含人间烟火的味道。而腊肉最好的滋味,是在儿女们回家的时候。
2广西十八酿
中国的年夜饭,可谓是一家掌勺人的厨艺大舞台,煮妇(夫)想出各式各样的花样,希望将这一餐办得风生水起。广西人在春节就把烹饪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在广西桂林平乐,几乎没有什么菜不能酿。「酿」就是把馅料塞、夹、包进另一种食材中。当地有名的「十八酿」,其实数量远超过了18种。
田螺,平日里享用的美食,到了年节,就要变换一种更为复杂的做法,做成螺蛳酿。将田螺煮熟,用针挑出肉与新鲜猪肉剁碎,加入薄荷、生粉、花生油、胡椒粉,揉捏上浆,塞进空的螺壳中。
一碗平常的田螺,在年节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肚子满满当当,满足人们新年的味蕾。复杂的食物,满载着人们最深沉细腻的情感,满载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
各种酿,有螺蛳酿、柚子酿、蒜酿、辣椒酿、萝卜酿,无所不能酿的「酿」装点了人们的春节餐桌。
酿不仅是复杂的烹饪手法,也是人们对幸福和富足的一种含蓄表达。
3祭品
祭祀是春节传统习俗,如今在农村地区依然还保留着这种文化。祭祀作为重要仪式,当然少不了吃,全国各地的祭祀食物也各不相同。
广东鹤山祭祀要用到一种食物——大糍,大糍是吹出来的,把面团吹大,被认为与家庭人丁兴旺有神秘的关联。吹大后的面团放入热油中油炸,可加工至直径30cm。又大又圆的大糍,软糯,象征着吉祥团圆,家族兴旺。
而浙江龙游人却不同,发糕是浙江中部龙游人的发明,用糯米、粳米按1:10混合,用石墨磨制筛滤风干变成米粉。洁白的米粉加入猪板油、白砂糖和酒酿,一起发酵再蒸制成为一种特殊的米制品——发糕。
发糕不仅是以米为主食的浙江龙游人的舌尖新享受,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更是抚慰一家人的世俗温暖美食。
糖瓜,鲁中地区独有的甜食,一年中只在春节出现。采用传统的制糖工艺,小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得到麦芽糖,糖浆起泡后经老师傅不断塑形,形成中空的糖管,变硬后,做成一个个糖瓜,再裹上一层芝麻,入口更香。
在春节,人们通过各种祭祀礼仪来表达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神明的虔诚,以及对新年的祝愿。
食物就是人们各显神通,揣测神明的口味,与神明对话的信使。
4粤、港盆菜
广东、香港地区过年流行吃盆菜,食材众多,分别烹饪再组合再一起蒸制。一盆盆菜,经过煎炸煮烧焖卤炒,端上一个个餐桌,吃的不仅是味道,而是「合」,味合人也和。
在装盆前,底下得先垫一块竹篦,防止糊锅,然后就可以码放食物。萝卜、肉皮、支竹、鱿鱼,渐次向上堆叠。猪肉的汤汁向下渗透,再放上顶好的鸡肉、虾、冬菇、炸蚝等食材。
盆菜集合了众多食材的形色香味,是一场东方美学的奇观,蕴含团聚、融合、美满。
一家人齐齐整整,吃上盆满钵满的盆菜,再说上一年所有的好彩头,才是过年标配。
5炒货
炒货,带有中国特色的春节特色小吃。在春节的需求达到峰值,一天就能消耗30万吨。瓜子、花生、榛子到各种的「果子」,开心果、碧根果、腰果、夏威夷果……它是饭前的开胃小零食,又是饭后聊天喝茶的好伴侣。
春节的一日三餐都费时耗力装点完备,还要用炒货不停地填满春节每一个时间缝隙。
当然尽管再花样繁多的炒货,相信没有哪样可以代替瓜子的力量。嗑瓜子是一件非常费时间的事,所以在春节这个空闲档吃最好不过。瓜子喀吱喀吱地,年很快也就过完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今年的年味依旧不浓,若想感受最传统的年味,推荐观看《舌尖上的新年》,但想品味属于你舌尖上的年味,那一定在母亲的料理之中。
母亲料理,即使简单,却是人间至味。
祝大家春节快乐!
回复006,寻找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