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被讨厌的勇气》是在几年前。
老实说,没有看懂。那时的我,正在各种生活困扰的一团麻绳中煎熬,没有余光看到其它;即使读到新的、犀利、戳人痛的观点,也如同诸多建议般不能打动我,更别提引发思考。时隔两年,将自己学习过的心理学知识一点一点实践在生活中,有了一些体悟;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不自由的同时,思想更为自由时便有了一些感悟。
《被讨厌的勇气》虽称为“阿德勒勇气心理学”,但并不是阿德勒本人所著,是由日本的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共著,一位(岸见一郎)是潜心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一位(古贺史健)是以擅长对话创作见著的自由作家。书中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呈现了一个烦恼的青年与一位智慧哲人进行的辩论。
书中的青年如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有诸多的烦心事,他想改变,想要成为他认为优秀的其他人,但是却无法改变。读此书时,我就像那位青年,既有烦恼和想要改变却不能改变的无力,还有想要与哲人一辩高低的冲动。
“那是因为事实上我本来就没有什么优点。”
“不对。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是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看到缺点而不看优点。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
“下定不喜欢自己的决心?”
“是的。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到底为什么?为了什么?”
“这也许就要问你自己了。你究竟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读书的过程,就像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在轻松且酣畅淋漓中也有了收获。
哲人运用阿德勒理论认为,之所以青年无法改变,是因为他不想改变,有了这个目的,才运用怒、恼、惑等情绪情感为手段达成其目的,即人生并不仅是“因果论”而是“目的论”,不幸福的关键在于他不想被人讨厌,也就是不自由,更没有被讨厌即改变的勇气,也没有活在当下的勇气,即生活无法简单,不能获得幸福。
01,人生幸与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认为父母不宠爱他,而宠爱弟弟。这和我们生活中很多二胎家庭有类似,大宝出生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二宝出生后,父母尤其是母亲关注二宝,于是会引发一些大宝让人难于理解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会在父母照顾二宝时故意大吵大闹,有的会要求与二宝同样的待遇,像用奶瓶喝奶、母亲抚拍入睡;有的会突然在学校表现不好,或爱打人,或与老师对抗。大宝有些大宝成年后也会如同青年一样,认为父母更爱弟弟,而自己不受重视,觉得自己不幸,且在生活、工作、社交活动中也会以此为模式。
诚然,家庭环境、家庭中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出生顺序都会带来一些影响,也会有不同的命运,《被讨厌的勇气》没有详细为读者延展,沈家宏老师所著《原生家庭》里有具体理论阐述和案例解析。那么关于命运,幸与不幸是如何产生的呢?大部分人会说因为家人、社会等等,但书中说我们经历了什么不重要,关键在于怎么看待经历,我们赋予了这些经历什么意义。
这源于人生而自卑,幼小时由于弱小不得不依赖养育者(大多数时候是父母),追求优秀即战胜脆弱是正常的,但过了就会成为自卑情结,继而发展出优越情结,即用不恰当的方式追求优秀。但这会成为借口,藉由愤怒等情绪发泄。
真正的“我”是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即便变成了眼中艳羡的他人,也不能获得幸福。因而,我们不改变是“不决定改变”,决定还继续烦恼。这些行为、情绪都是为了达到此刻自己不想改变的目的。
幸与不幸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就在转念之间。
02,人生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正严厉地批评女儿,但当接到老师的电话时秒变和蔼,转头又继续教训女儿,这为达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往往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已达到不同的目的。
人都活在关系中,人因弱小而需要群居,工作以生存,婚姻以繁衍后代,这一切都会产生人际关系,当得不到自己愿望中的关注与认同时,烦恼便产生了,也会因此想要改变自己,总觉得自己如果变成另外一个他人眼中的优秀者时,便不会有烦恼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苦难,挫折时,自卑感会被激发,会想被人认同,才会觉得自我有价值,当不被人认同、关注时,便会苦恼、生气、悲伤,认为别人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讨厌自己,也因此会讨厌自己,列出一堆自己的缺点。
缺点之所以被自己称之为缺点,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他人的期待,不能引起关注,故而会朝相反的方向求关注,比如儿童,他们会捣乱、会有问题行为,会与大人对抗,就像青年会在就业时与父母抗争,想要成为优秀他人。
当面对自卑,可以克服恐惧后,关系就变得简单了;关系简单了,心就简单了,心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
03,勇于接纳自我,才会自由
如果青年如愿变成另外一个人,就一定会被认同、关注了吗?书中的答案是否。
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里关于自我接纳,尼采谈到布雷尔的在意同行意见时,说道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以先去说服别人对他有好感为矫正方法,但这是一种虚假的解决,是依从他人的权威,目标其实是要认同自己,不是找出方法来获得别人的认同。
人仅仅因为存在就有价值。接纳这样存在就有价值的自己,才会有自由的开始。当有了价值感,我们便不会时刻需要他人的关注,而开始发展自我了。总是想做到他人所期待的那样,那就过别人的人生,而非自己的人生。这样被束缚的人生,是不可能自由的。
青年对于自己选的职业也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直做不到像弟弟那样父母期待的样子,所以他讨厌自己,也没有价值感,认为自己不幸福。如果他能因自己存在就有价值感,也许就会开始为自己做点事,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做什么才能让父母满意里。
只有接纳自己,才是拥有自由人生的开端。
04,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会围着你转
我们总想做到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总想让他人喜欢我,期待对方按自己所想来回应,其实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他们都在围着自己转,就连世界都是。
生活中,我们常听见人说少了谁,地球都一样转,太阳都照常从东方升起。在工作中也如是。曾在一次培训中听到一个故事:一位业绩斐然的销售经理带着整个团队一夜之间转战竞争对手公司,只因要求得不到董事长的全数认同,还以做不到我就把核心成员全带走,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为威胁,但故事的结局是这经理出走的第三天,董事长组建了一个销售团队,其中不乏业界佼佼者,之后对其年度销售并无太大影响。
与你我、书中青年一样,谁都不是世界的中心,重要的是“课题分离”,分清是谁的事情,由谁来承担责任,也就是厘清与他人的界限,心理疆界。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非他人。书中说:“无论你多么优秀,10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喜欢你,两个人不管你怎么做都会讨厌你,其他的是无感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这世上总会有人不喜我们。
如果我们一直把目光关注在讨厌自己的人身上,那我们就会毫无办法,无路可走。反之,我们能向内看,接纳自己,观照自己,便能活在“此时此刻”即当下。
05,当下--简单,就是幸福
重读《被讨厌的勇气》时,正是疫情严峻的时候,疫情信息漫天飞,恐慌弥漫,因为不能上学而在家的孩子,焦灼难耐是免不了的。但当下唯有做好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好好呆在家不出门添乱,好好地陪伴孩子,选择安心、安然地过好每一天。如常地吃饭、睡觉、看书、画画、下棋、玩游戏等等,不时刻关注、刷屏疫情,这样简单的每一天,于自己来说就是幸福,于那些战斗中的人们而言,何其幸运!
哲人传递给青年的阿德勒思想:精神创伤是不存在的,“我”没有过去,也不会有将来,因为人生是每一个刹那的连续,而非因果关系的一条线,因此如果沉湎于回忆与将来的幻想中,我们没有办法活在当下。
接纳当下自己的存在而带来的自由,也会让万恼之源的人际关系的自由,也会在自己交友、工作、婚姻、亲子关系中自由。也因此会接纳他人的存在即价值,会对他人富有同情心,愿意信赖他人、与人合作。这些在人生长河中,都是瞬间,正因为这些瞬间,会鼓励我们滋生勇气,有勇气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这也是阿德勒所说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也由此,我们便更能了解、理解此次疫情中那些平凡的、伟大的战士们了。
也许当你读到《被讨厌的勇气》,哲人不同于我们宿命论、因果论的犀利之词时,你会像青年一样感到不服,想与之辩论,那么请你读完,请你自由地思考,相信你能如青年般,拨去眼前迷雾,看到当下—世界真的很简单,我们都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