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那么努力,有没有可以让我快速变聪明的方法?”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你这是在做白日梦”。
然而,今天我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还真看到了有这样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关联”。当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半天也没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的方法真的能够让我们快速变聪明?在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通过举例张继钢用“关联”这个方法创造出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很著名的《千手观音》,又用这个方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创造出“奥运五环”。都是一些很震惊的作品,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无关联,不学习
咱们还是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高手学习的方法吧,就比如学习这件事,很多人阅读很多书籍,不断了解新知识,做笔记,画导图,点收藏,时不时的抛出新名词,新慨念,学到此就结束了,就感觉自己很厉害了,不是说这样不好,对于高手学习来说这个效果就不好。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①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找到触动自己的点
②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既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③立即转换成行动,让自己切实的改变。
这既是学习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是最初最浅的层次,深入学习就包含关联和行动,就罗振宇老师提出的“缝扣子”的学习方法,高手一般都不满足于获取新知识,更注重的是把新知识缝接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个缝接的过程就是关联。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再多的新知识脑细胞,我们也不会变得更聪明。
每个人的关联意识的强弱,就在不知不觉中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花大量时间去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外一些人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而在不知不觉中变聪明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
充分运用关联,确实能快速提高人的能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随地把所有所闻所见通通关联起来,那即不可能,也不需要,天下事物之多,怎么也关联不完,关键是很多东西自己去努力也关联不上。
记得新的“民法典”才开始出来实施的时候,到处都在宣传,于是忍不住想要买来学习,结果去搜这本书购买,有个套装三本,除了《民法典》,还有《经济常识一本全》,《法律常识一本全》,想想多看点书没错,多掌握点知识总是好的,毫不犹豫的买回来了。
买回来的时候翻了几页《民法典》,感觉里面知识好深奥,跟自己生活与平时工作根本关联不上,当时好像有些知识点还是记住了,现在回想起来,里面好像一句话都想不起来了,至于那个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一年多过去了到现在都还没有拆封。
现在想起这买书的钱好浪费,太对不起这花出去的钱了,哪天我还是要去看看,但目前又在学习时间管理,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把每分每秒都应该用在对自己提升有用的事件上,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注意力放在被自己关联到的观点上,这样的知识就很难被忘记。
比如我读了《早起的奇迹》,关联到自己每天总是快要迟到了才起床,这样的习惯很不好,于是选择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了《认知觉醒》了解到应该在舒适区边缘伸展学习,想到自己为何每天要坚持跑步5公里跑不下来,有些书读不懂。现在就选择跳绳运动,选一些自己能够看懂的书先养成读书的习惯。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样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原则,会让自己关联效能大大提升,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需要明确你自己的目标和自己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要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于思考,恐怕任何事情都会没有意义,比如如果不是我曾经突然顿悟,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不满意,努力想要改变,我也不会想到要去阅读看书,也看不到这些书,也就关联不到自己。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与阅历约丰富,成功关联的几率就会越大,所谓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再次,保持好奇心。牛顿好奇苹果为何会从书上掉下来,鲁班好奇为何丝毛草会把手割出血,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做到这一点可能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很多事物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所以成长这件事不仅仅是提高认知,更是一种自我修炼。
最后,常说一句话。关于关联这个词语,用一句话解释,应该就是李笑来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不管我们学习到什么新知识,我们就问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到什么地方。
也许我们在很小时候都学会了“关联”这个词语,也在很多地方都听说过,真没有想到这也还是一些高手学习的方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主动运用它,让这个词语使我们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