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还十分诧异,因为记忆中三毛是《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根头发的小男孩三毛,现在想想自己也真是够无知可笑的。真正开始关注三毛是3年前自己辞职后的那段日子,那是自己活了二十几年,第一次停下忙忙忙的状态,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虽然对未来依旧一片混沌,但是心底了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告诉自己,一定得改变现状,一定得跳出现有的困局,去重构一个新的自我。或许人在这样的一个节点,很容易被“异类”所吸引,而三毛恰恰是这样的“异类”。
从三毛最有名的《撒哈拉的故事》,到《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温柔的夜》等等,越看越入迷,一口气把三毛的那几本经典的书都看了一遍。令我如此着迷的不只是她“万水千山走遍”的流浪经历,和她敢爱敢恨的情爱故事,更多的是她的那片“真”,她用朴实真诚的文字给大家呈现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她很少直接去告诉读者该怎样去生活去待人,而是以记录生活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态度和人格。
然而,好几次,我跟一些朋友谈到自己喜欢三毛,朋友一下子脸色就变了。我明白,因为很多人一提到三毛,就会想到她自杀的结局,或是三毛最后人生十年的消极避世的态度,觉得三毛这个人过于自我、太消极、太诡异。对于这,我只能苦笑无语。很多人总是习惯给别人贴标签,在并没有全面了解另一个人的情况下,强化和放大自己所看到的对方的“不完美”,因为这一些所谓的“瑕疵”而抹灭一个人之前所有的“好”。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有资格去定义别人,尤其是对这个人了解的还不够通透,这种评论只能说是judge。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三毛的一切,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三毛的一字一句都在传达她的内心、态度和人格。从她的文字中,能看出三毛是一个对他人真诚善良,敢爱敢恨,对生活无比热爱,充满好奇,即使在困境中依旧懂得品味和欣赏生活,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而且骨子里始终有着“冒险家精神”的人;更重要的是,她拥有独立自由爱憎分明的人格,对自己坦诚。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从生到老,多在活给别人看的圈子里。三毛具有活给自己看的本事,她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属于“异类”,或多或少,与这个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会有种内心的孤独感,三毛有一个荷西是她的幸运,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向往心灵自由的女子,会被世人所不理解,荷西不仅给予了真诚炽热的爱,更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正如三毛在《大胡子与我》里提到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是交换了一半,那么也就失去了各自的魅力。当然,“另一半”的意思不是这样绝对的,它强调的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强调的是珍惜。但是,与其把一半换一半,不如把彼此当成人生旅途的伴侣。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荷西的离去对三毛的打击为何如此之大,而且又是这样一个“活一世比过别人活十世”的传奇女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会去研究其他人对这个人/事的负面评价,去了解到底“负”在哪里,因为感觉这样才能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出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网络上有不少关于评论三毛“不好”的文章,比如李敖评三毛是“三毛式伪善”,说三毛长得丑。我不想过多去评论李敖的观点,也不想被认为在为三毛辩护,我只想说,首先,连自己都无法做到完美,又如何去苛求其他人必须是“完美”的,其次,历史中被众人称为“伟人”的人都有那么多不足,都会犯大错,这些不足和犯错丝毫不影响这些人被称为“伟人”,三毛并不算是伟人,但她的活法,到至今都依旧在为许多人打开看自己看世界的另一扇窗,也激励了不少人重燃对人生的追求和热情,光从这一点,她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那些缺乏营养的苛责式评价,只能应和那句话,受得起多大的赞美,就经得起多大的诋毁。
人生会有很多责任,生活会有尽不完的义务,生命真的太短暂,但生活可以变简单,或许眼下的条件不允许我们活得那样洒脱,会被各种规矩和现实中的无奈束缚在一片小天地里,但只要心是自由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念,努力去付出行动,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谁说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