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今天挺不开心的。还是因为作文的这块心病。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挺废物的,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用不好,瞬间就被对自己的怀疑淹没了……感觉这种心情很难说清楚。真的就是觉得心里很堵得慌。相比于其他科目学不好,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文比一切都要痛苦好多倍。
加上前两天锻炼过度的腰酸背痛,每月必来的肚子痛,想着还有数学笔记没整理,顿时就觉得眼前漆黑一片。其实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对自己的怀疑。不管其他人怎么说只要自己的心是定的都不会有多大影响,相反如果是自己的心里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那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没有用了。
也理解了前两天很火的胡波内心的痛苦了。自己心里的欲望无法在牢笼里表达,就会产生对这个世界漫无边沿的怀疑,最终浪涛波及自己,摇摇欲坠,即将被击倒。
3.4
今天看到了一句很厉害的话。
“死亡在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那我们为什么还会惧怕死亡?我们是在害怕感觉和意识的消失。”
生死之间的差别,大概只是感觉和意识的存在与否。我们拼尽全力的一生,或是庸庸碌碌的一生,在感觉和意识丧失时,还有多大的价值与作用?所谓的缅怀与批判,在死亡面前充当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绞尽脑汁给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他死去后又能怎样?我们为之奔命的一切,在死亡面前是终将化为灰烬的种种。
提起死亡,大概没多少人会不觉得恐惧。我更愿意用一种玄学的方式安慰自己而非是作文中宣扬的精神不朽。大概是存在一种轮回,我希望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因它的打破而惊慌不已。我喜欢的人们终将比我先离去,他们的意识与感觉丧失,轮回至现实,也不会有心灵的感应出现。大概只是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相信他们不曾离去。
3.5
今天愈发地觉得有的时候看待一件事情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态度。记得前两天看书,具体记不太清楚,大概是河有两岸,其中一岸的人跑到另一岸杀人,这岸的人将他奉为英雄,而另一岸的人却把他视为仇敌。想到辛弃疾一类人被主流成为“归正人”,或许在那些人眼中,他们本就带着低贱的色彩,“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所以在我们看来值得称赞的是稼轩,而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的看法也逻辑严谨无懈可击。
李密所言的“亡国贱俘”,也是由于时代更替,夹杂于中的人们只能随着时代向前。
好像有谁说过,历史永远是不公正的,因为留存下来的只是后人对前人的评价。
3.6
今天讀《中國詩歌藝術》,其中有一句「詩歌藝術的確不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大眾消費」⋯⋯「追求心靈自由的主觀感覺,追求超凡脫俗的詩意棲居,總之,精神世界超過物質世界,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將詩歌藝術作為精神生活的方式。」今天藝林推送的文章有一篇是在推廣經典永流傳。可能我最初排斥這檔節目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央視因為這檔節目爽約詩詞大會春節檔期,不僅欺騙了贊助商和嘉賓評委主持人,更是欺騙了平時忙於工作學習只能看春節檔的觀眾,這不是任何一個以詩詞為心的人所能幹出來的事情,因此從這一點來講這檔節目在我心中注定不會成功。其次,這檔節目的所謂亮點即是用現代譜曲演繹古詩文。詩歌之所以能稱之為詩歌,便是由於詩與歌不相離。且不談詩可以歌为之,單是詩的節奏美與音樂美就足以稱之為歌。若是用這種方式演繹,有多少人會將多少目光投於真正的詩歌。這何嘗不是主導用現代謀殺經典,用演繹排斥原唱的方式?人人會唱明月幾時有,又有幾人會唱古韻版的靜夜思?
所以請把舞台還給詩歌的本來面目,它已經足夠美到動人。這樣的美的靈犀,絕非現代音樂和流量小生所能取代,相比於此,想必我們的下一代更需要或是更願意傾聽前者而非充斥後者。
3.7
前几天在和司机探讨,何为“文学的无力感”。 每每读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都会特别感慨。因为“四十三年”,人生过半。过半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心情复杂的词语。比如初中跑八百,跑完四百就会想,啊呀还有一半呢,或者,都过去一半了。而人生过半死亡等在眼前所带来的压迫感足以令人唏嘘,而这一半的人生里却碌碌无为离自己的志向愈行愈远,恐怕是更为难受的。忽然想到,稼轩写了那么多首诗,无非是在感慨时运,他这样的感慨与我们更多地当作文学作品对待,而在当时,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这样从实用价值上基本等同于无意义的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突然想到昨天所写的“诗意的栖居”,诗歌或者文学,相比于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撼动,更多的是提供给每个个体一个精神的安适之地。
3.8
今天嗓子意料之中的肿了,以肉眼可见的高度鼓起,难以名状……其实一直在思考朗诵这种形式。之前董卿朗读者开播我好像就写过一篇关于朗读和朗诵的文章,或许还留存在简书里。当时有人批判朗读者不如见字如面,因为读的并不专业,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朗读者的重点在“者”,指的是朗读背后的故事,而见字如面则更偏于朗诵。其实在我看来,朗诵应该是朗读更为情绪化专门化的表达。但基础永远并且只能是情感。
最近在准备朗诵比赛焦头烂额时眼前总会浮现铁二宫校长的大秃头……当时是被老师逼迫地学了这么一门方便参加演出的技艺。但我……好像没有多少关于它的记忆了,可能是因为只上过一次台。只记得宫校长摇晃着他的大秃头说,朗诵的窍门在于说一句话是要用手指在面前画一个圈。感觉醍醐灌顶。这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小老头,虽然我并不知道他多大。他在我的记忆里总是穿着个毛衣,还挺紧身的那种,一件牛仔裤。自从上了初三不上他的课之后,他充当的就是搅和在我和辉女神之间的绊脚石,每每当我俩聊的很欢快时他就会冲进来,具体原因我并不想说了,反正就是一所非常没有气度的学校才会干出来的事情,直到上学期期末我回去,特意穿着实验红彤彤的校服,他竟然还冲进来,我瞬间……觉得希望我跟他从来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小老头的声音真的是很好听。他的静夜思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吟诵,也是我竭力反抗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他让我知道了,原来真正的吟诵这么美。
真正的朗诵,也同样美。
3.9
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了挺多的东西的,可能是前一天读朱光潜读的太入迷,以至于今天看到什么都会觉得有一种曾经读过的,最近读过的所有东西都在眼前交错碰撞,互相批判补充,以至于到了一种感觉要爆炸的癫狂状态,只能合书吹风。
名义上的阅读课吵吵嚷嚷,念叨着才能看下去。看余秋雨,之前的《文化苦旅》中的几篇本来让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但是这篇《苏东坡突围》倒是让我对他有了印象上巨大的转变。
最大的印象转折在于他写黄州赤壁中,“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昨天刚刚读过的专业写美学的文字,便以这种自然的形式流露于文章当中。之前写过不少人物,却从未想过这样以景写人的方式。如此想来,写稼轩可以用建康赏心亭,可以用“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不禁想到中午读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说,想要批判四书五经就要先读懂四书五经,想要批判三民主义就要搞明白三民主义的来龙去脉。惭愧至极,与君共勉之。
最近愈发地觉得现代文坛难以出现从前的光辉是因为时代的平静。这样平静的时代使人安逸,难以做到发现值得改变的事情,更难以做到针砭时弊。这样的时代出现史铁生这样的大文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自己所遭受到的苦难。我想说的是,越是这样的时代,越是缺少并且需要熊培云。
公众号等的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使人满足,沉下心来读一本书愈发艰难。因为从早上一睁眼你就可以捧着手机读各类推送,老福特微博都供你选择,这样虚无的充实会使人深陷于此。其实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寻找这些看似爆炸的信息背后的内涵。我在同时读熊培云,读安娜卡列林娜,读南怀瑾,读朱光潜……也在看微博,看公众号爆闻,甚至会读老福特上质量良莠不齐的同人文。这些东西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解读,但更多的是前者解读后者。后者像是河流中下的分流,而前者则愈发接近源头。后者迷人眼,前者更值得探寻。
这周其实挺多事情的,在探寻公众号的一路上所有事情乱七八糟,在抱着一种为了宫校长为了董卿为了我热爱的事情而怀揣着莫名其妙不知来由的责任感所准备的朗诵比赛,也是各种细碎的小事让我焦头烂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令人疲惫,每天形式化的学雷锋去食堂擦桌子让我心情与肉体双重受折磨,但是还保持着一种坚持keep,坚持背单词,坚持写日记,坚持读书的习惯,感觉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下周应该会意料之中的更忙,因为还会有微电影的事情掺和进来,但是还是要坚持这些习惯,同时要继续远离微博和老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