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英/文
周末晚上,简友六尺巷里分享给我一篇配乐朗诵美篇 《年轻》,它拨动着我的心弦,使我如听晨钟,如闻暮鼓,美轮美奂,如醉如痴。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
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80岁。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聆听美文《年轻》,那优美的旋律似曾相识 。以前,我在《哈佛家训》一书读过一篇 《青春》,感觉二者主旨极为相似,遂从床头柜拿出 《哈佛家训》 。细细找寻,果然,在一百二十七页我觅见了久违的《青春不是年华》。
手捧包着封皮的《哈佛家训》,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尘封已久的故事缓缓从记忆深处走出,愈来愈清晰明朗,轻柔曼妙的情愫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二零零七年,我作为第一批县级研修员,参与了我县进修学校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我讲座的其中一个专题是《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班级》。进修学校当年的刘喜田校长听了我的讲座后,给予我极大认可和热情鼓励,还亲自赠予我几本教育教学专注,其中就有这本《哈佛家训》。
刘校长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希望我在教育的路上脚踏实地,走得稳,走得快,为滑县教育事业的腾飞注入活力,尽心尽力,散发自然光芒。
十年来,我时刻铭记着刘校长的殷切教诲,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工作之余,我把《哈佛家训》放置案头,每每轻抚素缃,阅读品味,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后来,我和上五年级的大儿子把这本书作为亲子共读的必读书目,它默默地陪伴我们母子二人度过了两年最美好的时光。两年后,大儿子上初中了,这本书就依旧放置床头,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一天,在二初中工作的好朋友卢超(简书昵称云在天上飘)来我家玩,知道她酷爱读书,我就主动把《哈佛家训》借给了她,还特别交代一定要爱惜,不用弄脏弄破。
仅仅过了半个月,卢超就来我家还书了。我吃了一惊,不禁为自己的小家子气感觉有些难为情。她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傻瓜,你我都是嗜书如命的人,我懂!这本书我太喜欢了,所以想保存,就到书店买了一本……”
几个月以后,卢超兴奋地说要谢谢我。我不解,谢我什么呢?原来她们学校的杨志化校长为了鼓励老师们阅读,按书的售价为她报销了29.8元,她那高兴劲就像白拣了一件宝贝似的。
之后,这本《哈佛家训》就像一个快乐的漂流瓶,在十几位爱读书的同事、朋友之间辗转停留、漂泊……
二零一二年秋季,我送走了一个毕业班后,学校领导安排我接任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课。
班里有一个叫航航的男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态度端正,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二零一三年正月十七开学后,航航突然像变了一个人,总是坐在教室里发呆。我觉察这孩子一定遇到什么问题了,于是决定利用星期天进行家访。
那时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我按前一天的电话约定来到了航航的家。航航的母亲刘大姐比我大两三岁,在离我家不太远的集市上经营一家小超市,那天晚上的谈话让我对她家的近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年前,航航的姐姐在外地打工,因发生意外突然离世,痛失爱女的打击曾使刘大姐几乎精神崩溃,是年幼懂事的儿子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刘大姐用繁重的体力劳动缓解着内心的巨大伤痛,她用心经营着小超市,生意也一天比一天有起色。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刘大姐慢慢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农村春节期间,一部分成年男子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打牌,这似乎是我看到的多年不变的习俗。二零一三年正月初八晚上,航航的父亲与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因酗酒发生口角,不小心误伤了别人。
刘大姐主动带着礼物和医疗费到医院探望伤者,好话说尽,欲赔偿私了,那家人却坚持要依法公办。鉴定了轻伤后,航航的父亲依法被判刑一年零六个月。
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为了丈夫的一时糊涂,搭进去一万多块钱的医疗费不说,名声狼藉成了她最大的心痛。刘大姐既恼怒丈夫意气用事,又担心丈夫精神颓废。伤心欲绝的她哪里还有心打理家庭和超市?这郁郁寡欢、一筹莫展的情绪无以排遣,很自然地影响到了聪明懂事的孩子航航。
面对这般凄惨境遇,我一时不知怎么安慰刘大姐,好像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是默默地陪她掉眼泪。
回到家,我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我想陪刘大姐一起走过这段难捱的岁月。可是究竟该怎么帮助她呢?猛抬眼看到床头的《哈佛家训》,我心里不禁有了眉目。
第二天,我带着《哈佛家训》和我的一片诚意,再次来到刘大姐家。漫漫长夜,在她苦闷忧烦之时,唯愿书籍能够带给她心灵的慰藉。
一来二去,刘大姐把我当初了她的知己。二零一三年的一个冬日,我突然接到刘大姐的电话,她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想向我借五千块钱。我觉得她一定是遇上了难事,并且经过再三考虑才拨通电话的,于是我不假思索答应了她。当我在一个小时后把五千现金递到刘大姐手里的那一刻,她激动地握着我的手,无语凝噎。
刘大姐丈夫出狱的喜讯,她第一时间电话告诉了我,还说了许多感谢的话。她说,非常感谢那本书让她变得坚强,有勇气面对一切磨难。在一次探视时,她还特意把这本《哈佛家训》捎给了狱中的他,这本书陪伴丈夫在狱中安然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得知这些,我激动万分,欣慰不已。我是爱书的人,此刻想着这本书即使残缺或者遗失,我都丝毫不会心疼。刘校长也一定和我一样,料想不到它竟然挽救了一个人,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它的价值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周日我路过刘大姐超市门口,她看到了我,非拉我进屋不可,说有要事跟我讲。一进屋门,刘大姐双手恭恭敬敬地奉上那本《哈佛家训》,深鞠一躬,说:“该还了!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封皮破损了,后面还掉了几页,我还没来得及去买一本新的……”那动作、语言和神情,充满了无限感激和些许歉疚。
我接过久违的《哈佛家训》,连忙摆摆手说:“不用不用!大姐你跟我见外了不是?”
临走的时候,刘大姐凑近我耳边,轻声对我说:“现在他真的变好了,家务活抢着干,还天天陪着我……”我微笑着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姐妹俩相拥而泣。我知道,刘大姐幸福的日子开始了。
回到家,我温柔地轻摸着这本《哈佛家训》,把后面掉下的几页用胶水粘好、抚平;然后用美术纸给它重新包了封皮,再次把它放置我的床头柜,我想天天看到它。
窗外麻雀的鸣叫打断了我无边的思绪。再次轻抚爱书,我感慨万千,于是满怀喜悦,情不自禁吟诵起了《青春》。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倾情诵读完毕,蓦地感觉意气风发,年轻依旧,我的朗诵不尽完美,甚至有些拙劣,但我还是异常开心地分享到朋友圈,还专门发送给了简友。
仅仅两三分钟后,我收到了六尺巷里极简的回复:妙!我明白这是他给予我的莫大鼓励,其实这些日子,他一直像大哥哥一样关注我的文章,并给我热情洋溢的评语以及中肯的建议。
我很快打出这样一段话,发送给六尺巷里:
这是德国作家塞缪尔 厄尔曼写的《青春》。他并非哲人,名不见经传,年逾古稀开始写作,此文一出,不胫而走,以致代代相传。二战期间,麦克阿瑟与日军角逐于太平洋时,将此文镶于镜框,摆在写字台上,以资自勉。
几乎同时,我收到六尺巷里发来的一一段文字:
《年轻》一文,系德国作家塞缪尔 厄尔曼写的,日本战败此文由东京美军总部传出,有人将它灌成录音带,广为销售;甚至有人把它揣在衣兜里,随时研读。
1998年,日本数百名流聚会东京、大阪,纪念厄尔曼的这篇文章。松下电器公司元老松下幸之助感慨地说:“20年来,《年轻》与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铭。”欧洲一位政界名宿也极力推荐:“无论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风光,就得拜读《年轻》。”
“哇塞!这么巧啊!”
“天哪!竟是同一篇文章。”
六尺巷里和我同时发出惊叹。我迅疾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青春》和《年轻》果然是同一篇文章两个不同的中文版本。
《青春》也好,《年轻》也罢,通过无线网络,穿越千山万水,共享千古名篇,在不惑过半之年,惬意感受青春不是年华的秘密,又何尝不是上苍的独特馈赠?
20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