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小饭馆里,食客很多,虽然忙于生计的人们,行色匆匆,坐在我对面的祖孙三代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活泼可爱,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她正在吃馄饨,奶奶在一旁忙不迭地又是吹又是晾又是喂,爸爸说:“快自己吃,奶奶一天多累啊。”
不大一会儿,爸爸的面端上来了,满满一大碗。小女孩好奇地问:“爸爸,你吃的什么?”
“炸酱面。”
“是不是第三行第三个?”小女孩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扭头看向墙面,墙上张贴着小店的食品推荐宣传海报,小姑娘用粉嘟嘟的小手指着问她爸爸。
“快吃你的饭,我一天天累的一句话也不想说。”爸爸粗暴地打断了孩子,清脆的童声戛然而止。
明明用“是”或者“不是”就能回应孩子,这位爸爸却宁可说一长串,也不好好答复孩子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以这位爸爸为例,主要有以下原因:
成年人的焦虑
当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没有风调雨顺的时候,是很难有能力平和而理性地处理亲子关系的。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因为生活的压力让爸爸的内心烦躁,他认为奶奶累,他更累,所以孩子要自己吃饭,不问那么多是不是。
在这里,爸爸也像一个孩子,他用忽略女儿提问的方式发泄情绪,求得关注。
传统的教育模式
家庭中的话语权是不对等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父母说话,孩子要闭嘴。
大人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成年人可以随意阻止孩子,中断与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的匮乏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现在,什么都要持证上岗的年代,只有为人父母这件事,大多数人还是抱着随意养育的心态。
岂不知,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引起注意,往往为时已晚。
知行合一的困难
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学习了不少家庭教育理论。“关注”、“陪伴”、“无条件地爱”……好像只是书中和讲座中的名词,落实在行动中,永远滞后。
在教育策略方面,不接地气,没有形成符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的方法。
“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所以,当家长的要边学习边输出,只有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孩子日新月异的成长。
3——5岁是幼儿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此时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日常基本口语,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能够和外界达成交流。
而词汇量的不断增长和丰富,则在很大程度上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说起来似乎很高深,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复杂。
针对上面案例中的爸爸,建议采取正面回应孩子问题的方式,来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认真看看宣传海报中的第三行第三个,的确是“炸酱面”,这时候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对她说:
宝贝,你说对了,你是怎么认识这三个字的,你真棒!
在知识层面强化了孩子对这三个字的记忆;
在能力层面提升了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
在精神层面尊重了孩子的话语权。
受到鼓励和赞美的孩子,探索世界的道路是畅通的。
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