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些是我这几天重新看了几本金庸的小说,写的一些杂感,比较零乱,万请海涵。
1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永远不能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就算在一起了也没有好下场”——陈家洛为了劝乾隆,结果香香公主死了;《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最后牵着一匹马离开了;王语嫣在后来也离开了段誉;阿朱死于乔峰掌下;庄聚贤为阿紫殉情;郭靖和黄蓉在襄阳城破后自杀殉国;杨过小龙女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快四十岁了才在一起;郭襄爱不到杨过,张君宝爱不到郭襄;张无忌最爱的周芷若最后出家,小昭回了波斯;令狐冲没娶到他最爱的岳灵珊……胡斐如是、袁承志如是。最美满的,自然莫过于韦爵爷了,但其实我一直怀疑,阿珂真的喜欢韦小宝吗?……现在想来,金老也是够恶趣味的,估计是他和夏梦那一段“得不到的爱情”作祟。
2
金庸的《天龙八部》虽主人公就有三个,但是叙事的结构是完全是“一条线”的,给人的镜头感非常强烈。从段誉开始讲,段誉遇到乔峰后,就接着讲乔峰,然后又遇到了虚竹,故事又跟着虚竹再走。所以没有给人“又要重新读另一个人”的感觉,非常连贯。
但是到了后期这种连贯感就消失了,开始跳跃着讲几个人的事情。这种写作手法的改变,估计其一是因为当时金庸去新加坡避难所以让倪匡代写,虽说后来回来后他自己又重新写,但是有一些手法和情节还是被打乱了(比如阿紫的眼睛就是倪匡写瞎的,后来金庸又让她复明)。其二应该是版本后期来说改动比较大,连载版、三联版以及新版本还是比较有差异(比如原先段誉和王语嫣在一起了,新版里面则是王语嫣离开,段誉娶了钟灵和木婉清)。
3
虚构文学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不是作者面面俱到,一点空间都不留给读者,这样一来即出力不讨好,也会让作品失去韵味。
所以《天龙八部》里,没有写乔峰对丐帮的天大功绩,只是在竹林里才由几个执法长老说出。短短几句话,也能让人猜想当时的艰难,乔峰之豪情,不由心生佩服。
《神雕侠侣》里,对独孤求败的描写也只是有他墓碑上的几句话,却被多少人奉为金庸小说里武功第一人。
《倚天屠龙记》里,郭襄和张君宝逃出少林后分开。一个寻杨过未见,一个开创武当。一笔带过,转眼百年。在六大派被困大都塔时,从灭绝师太嘴里说出峨眉祖师郭襄的继任者名为“风凌师太”,而“风凌”正是她当初第一次去见杨过的风凌渡口。短短几个字,可见其情深之至。而当张三丰得知郭襄死讯时,那一句 “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仅仅一句话,就寄托了百年的哀思。可见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4
新版(花城出版社、广州出版社)的《天龙八部》小说里,王语嫣最后选择离开了段誉去找慕容复,而段誉娶了钟灵和木婉清等几个个“妹妹”和灵鹫宫梅兰竹菊以及西夏公主的婢女。其实觉得金老改的这个结局挺好,在我看来,王语嫣并不爱段誉,不过是“既然表哥不要我了那么还有个备胎而且还能做个王妃所以就让他来接盘也还不错呀!”而已(颇有阿珂对韦小宝一样的感觉)。而段誉也只是因为在无量洞里见了那尊白玉雕像,寄托在王语嫣身上罢了。这个结局,即满足了双方的最终需求,又体现了佛教里八大痛苦中的“求不得”。而这也是所谓《天龙八部》里所表达的主旨之一。
5
越读《天龙八部》,越觉得绝望。这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乔峰身为丐帮帮主,一心只为国杀敌,结果发现他自己就是属于他的敌人的一部分。而后只想与阿朱到塞外牧马放羊,却被自己一掌打死。身为辽国南院大王,只想阻止宋辽两国的战争,最终却只能一死以谢天下。
段誉,因为不想练功逃出大理,最终却仍是练就一身连乔峰都自叹不如的绝世武功。见过王语嫣后,便“向来痴,从此醉”,然佳人的心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哪怕是为之付出一切,都无法获得佳人芳心,最终虽说成功接盘,后来也是分开,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求不得”。身为大理镇南王世子,最终却发现自己是母亲与仇人的孩子。
虚竹,本是少林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沙弥,资质平平,逆来顺受,无大志向。却因为胡乱一招,在段延庆的帮助下破解了珍珑棋局。获得了无崖子近百年的功力,又被天山童姥带到西夏皇宫,五戒齐破。接管灵鹫宫,收复三十六岛七十二洞,成为西夏驸马。这一切看着完全就是屌丝的逆袭,然却不是让他的心感到快乐与平静的事。最终更是发现自己的身世,亲眼见到父母死在自己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