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鸣
最近我开始想明白“没有区别”如何跟生活结合起来。不过在说这个话题之前,需要补充一些题外话。我看了一本书,里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多数人的“真我”(可理解为内在的神性,佛性)都不是百分百觉醒。如果心情轻松平和,觉醒程度就会多一些,如果心情痛苦,觉醒程度就会少一些。
觉醒程度太低,那个人就不容易快乐,头脑也不够清醒。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心情平和愉悦的时候,头脑似乎特别清明,一些困扰多时的问题可以一下子就想通看透;而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总觉得迷惘,似乎怎样做都不对。
这些年来我把大量时间投在写作中,写作就是我最深刻的修行方式。我相信殊途同归,在写作里悟到的东西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就在前些日子,我想通了“没有区别”在写作中如何体观,联想到现实生活,情况也是差不多。
当一个写作者处于第二阶段,不管他怎样写,写出来的效果都在第二阶段的范围内,在别人眼里差别不大。当一个人的觉醒程度在90分左右,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他都能无惧而快乐。当一个人觉醒程度只有30分,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他都会各种焦虑忧愁。前些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的生活注定是“十全八美”,我还会对现状有怨言吗?
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十全十美的生活,但如果一个人觉醒程度注定他最多就是“十全八美”,生活中总有一两件纠心的事情,那么具体哪方面纠心似乎都差别不大了。没钱的人在金钱课题上痛苦,得病的人在健康课题上痛苦,失恋的人在情感课题上痛苦,跟亲人反目的人在家庭的课题上痛苦,事业受挫的人在理想的课题上痛苦,终归是痛苦,没有哪种更轻松或更沉重,也没有哪种更幸运或更倒霉。
所以,如果注定了要痛苦,那就随便应劫吧,反正没有区别。开始明白为何修行法门一再强调外境不重要,只要专注于内心的提升。当觉醒程度达到某个水平,外在的境遇自然有能力解决——也许内心清明认为那不再是问题,就不会受困扰;也许灵光乍现,一下子就想到解决方法。
这些东西是我在过去那几个月里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现在有了一点点明悟,也算是有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