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老子在乱世里面退隐而保全自己,是智者;那么孔子可说是个行者,即使是在乱世,也要四处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家族原是周朝贵族,可随着周朝衰落,家族也没落了。他一生都在为恢复周朝的制度而奔走,他从周朝的制度中发现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于是就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可是终究没人理会他。这使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他的理想也许是美好的,可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时代已经过去或是还没有来。
叔本华说人生的悲剧有三种:恶人所为;命运所为;人物与命运的错位。
而前两种悲剧与第三种悲剧无法相比,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和才华,有无尽的壮志和雄心,却生在一个没落的社会环境里,这样的错位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孔子就是这样悲剧的例证。游说不成的孔子,转而一心一意“学而教”著书立说办教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影响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儒学如是一派宗教的话,那可说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国教”。
无论现实如何,对思想传播和践行的热爱,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一种理想,一种信仰。
有信仰者是强大的,是屹立世间的巨人;无论外部的世界如何,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人,就是如孔子及其弟子们那样一生追随理想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的行者,而行者无疆。圣人们就如孔子之后的王阳明提倡的那样“知行合一”,矢志不渝。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
孔子十分重视古代文献,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
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来看,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没错,越是简单的道理人们越容易在生活中麻木对待。而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是为“行万里路”的行者,而行者无疆,正是孔子及其门人一生对其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我其谁的强烈责任感让人唯有敬意。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中的理想,因为他要带领他的追随者们做行者,而行者无疆,启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坚持下去,矢志不渝,一生无悔。
三、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
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可见孔子也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富贵家道中落,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然而孔子只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行者,一个为了理想一路向前的行者,他遵循的道理是生活的常理,他遵循的原则是踏实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富有人情自然随性的普通人。然而他“知行合一”的实践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他是行者,行者无疆。
《论语》作为一部传世经典,有很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后来者学习的范本,但于我而言,学习的与其说是理论,倒不如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视角。
犹如于丹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孔子。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个行者,一个“知行合一”的追梦者,而行者无疆,只要心无界,世界便无界。
我们没必要去学习做圣贤,但我们能做到敬畏的生,踏实的活,认真、真诚的生活,找到心中的那个目标,并把生活中的力量纳入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个孔子无比强大来面对一个多彩多变的世界,做一个行者,无论世界怎么变,确信、确定我们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努力认真的使自己变的越来越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