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校长的文章《脆弱的童年》,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和“母亲”都让我感动。从文中我看到一个童年历经磨难却勇敢与生命抗争的孩子,同时在文字的背后,伫立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据说我刚出生时非常瘦弱,后来大人们总是如此比喻我当时的样子,我的大小能放在一只鞋子里。”“我的童年是在病魔中成长起来的”,“从出生到上小学一年级,这九年对我来说就是出生入死。”
命运让“我”的童年比常人经受了更多磨难,“我”没有其他孩子那样多姿多彩的童年,与病魔的斗争替代了本应有的童年的欢声笑语。想想是多么的沉重,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病痛的折磨尚且不堪重负,会严重影响到心情,何况是对于一个九岁不到的小孩呢。
“活的艰难痛苦的自己,却本能的对生命有抗争的欲望。”“我常常偷偷的在教室外边听老师讲课,听同学们背诵课文。”“我经常从教室旁边的垃圾堆里拾捡一些铅笔头或粉笔头,回家后偷偷在地上或在树干上胡乱写一气,根本不认识一个字,但那就是我当时的学习精神。”
但是“我”并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因为自己身体虚弱而减少进取的愿望,相反,“我”比很多同龄人有更强烈的超越自我的心。作者在艰难痛苦中抗争的精神,让人钦佩。
文中的母亲,养育爱子是多么艰难,经历一次次揪心的痛楚,一次次疲倦下的坚持。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母亲的爱,但从文中的细节中能强烈感受到。
“母亲背着我,手里牵着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一个馒头掰两半,大的那半给我,小的给妹妹”,这两个生活中的细节,饱含着母亲对“我”的心疼、怜爱。母亲在生活中对“我”投入了更多的关心照顾,也正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做 “我”的保护神,让“我”能够在一次次的出生入死中平安避险。
“最严重的是,我患了支气管炎,那时没钱买到好药,我憋的经常喘不过气来,母亲整夜的不合眼,一直抱着我。我记得母亲很坚强,她从来不掉眼泪。” 多么可怕的场景,母亲当时一定是心惊胆战,内心万分煎熬,整夜不合眼守护着孩子,这一幕场景格外让人感动。并不是每一位母亲都有这么无私和伟大,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母亲的爱也是超出寻常的,母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太能理解文中母亲的心情,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但我远没有她坚强,我曾一次次流下担忧的泪水。
孩子出生二十多天,孩子姥姥和孩子奶奶一起把孩子抱到妇幼医院去看病,家里突然空荡荡的特别安静,我看着枕边留下的孩子的小帽子,那么小,想到那小小的脑袋,小小的身体,想到那么小的身体刚出生不久就要经受病痛的折磨,我的眼泪就奔涌而出,一个人在家哭了一场。
暑假回宜昌探望外婆回来,在火车站听说孩子头一天下午胳膊脱臼了,疼了一晚上不能动,现在送到医院了。那是孩子的第一次脱臼,我对这个突然而来的消息感到很意外,想到一岁一个多月的孩子经受了一晚上的疼痛折磨,我感到鼻子一阵酸楚,眼泪不由自主的往外涌。
孩子第二次脱臼时还摔了一跤,儿研所医生建议拍个片,看看有没有骨折。医生让我们把孩子的手脚都固定住。一岁多的孩子还不大懂事,看到大人脸上焦急的表情,被这种阵势吓着了,加上自己胳膊的疼痛,不停地哭叫嘶喊。孩子惊恐的眼神,不停扭动小身躯的样子让我感到分外可怜,我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等结果的过程依然是难捱的,得知结果是脱臼,不是骨折,我沉重的心情终于得到些许舒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陆续脱臼十来次,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炼狱般的痛苦。
孩子吃饭被鱼刺卡了喉咙,县医院的医生没有把握治疗,建议送到北京儿童医院去取刺,说可能还需要做喉镜。我们急忙租了一辆出租车赶到北京,坐在车后座上的我,不停地悄悄抹去抑止不住的眼泪。
我想,文中“我”的每一次病痛也会是母亲心灵的劫难,让她操劳的身心又憔悴许多,但母亲是不在乎的,她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为了孩子,任何付出,任何危险,都在所不惜。
我想起前不久和孩子一起读的一部著名绘本《逃家小兔》,书中描绘了一个诗意盎然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小兔子跟妈妈说“我要跑走啦!”接下来,小兔子上天入地,变成各种事物,身后紧追不舍的兔子妈妈总是能够找到他,一路跟随和守护着他。
“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妈妈说,“我就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
图画中,小兔子变成了空中飞人,兔子妈妈铤而走险赶将过来,急切的在钢丝上往前走,目光紧紧跟随着小兔子,那焦急担忧的神情,让我感动。
这其实是最真实的生命情景,在孩子遇到艰困危急的时候,母亲会守护着孩子,尽管有时候会超出她的承受能力,她也会勇敢的去挑战。那细细的没法站立上去的钢丝,便是母爱不畏艰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