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生忙时

        “洋生忙时”是一段流失的时节,是一幅记忆中的画卷,更是一缕缕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洋生忙时”又称为“洋生忙市”,顾名思义:海洋里的生活,繁忙的时节;亦可为:海洋里的生意,繁忙的集市。无论“洋生忙时”或是“洋生忙市”,她都是昔日东沙繁华的街市。                                       

        东沙是舟山群岛岱山岛北面的一个小镇,坐南朝北面朝东海,太平洋的风浪冲刷着东沙的沙滩礁石、悬崖绝壁、千壑百沟,东海丰富的鱼类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东沙人。             

    每年农历四月初至五月底,当山坡上那一簇簇名叫“黄鱼花”的“毛粟刺”吐露醉人芬芳的晨光,是密密麻麻的大黄鱼群从浩瀚的太平洋深处,越过海峡,浩浩荡荡洄游到它们的老家——岱衢洋浅滩处产卵的时候。那时,东到山东南到广东,东南沿海一带的渔船聚集在东海,几万艘渔船张网以待, 这就是著名的舟山渔场“大黄鱼汛”。东沙的海洋营生开始了,“洋生”属于东海渔场,也属于东沙。               

        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到了,大人们总是叮嘱孩子:洋生忙市,忙工时节,少到横街头去吵闹!弄堂口张张,人多!小心给板车撞倒,当心给“东门人”拐走!                 

      横街呈丁字形,东西向称为小横街,南北向称为大横街, 站在弄堂口,一眼能望尽横街的东西和南北。   

      街上操着南腔北调的人群熙熙攘攘,推自行车的与拉板车的胶结着,挑篰篮卖菜的和买菜的挨肩擦背,担水桶的和扛盐包的让开咫尺。大饼店擀面棍急促地敲击着作板,“啪、啪啪”的声音剧烈而带有节奏。水果店的营业员在卖力地吆喝:蜜甜西瓜啊!3分一斤!杂货店门口摆满了碗盏锅瓢,糖果店里有1分一粒的糖果和2分三粒的甘草橄榄。横街西边的电影院日夜放映着“海魂”、“英勇儿女”、“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等电影。

      最西边那通向水库和码头是条为渔业服务的街,街的两边有绳网厂、打铁店、箍桶店和制作篰箩、篾簟的竹器社。来回飞跑着拉水车和运煤大卡车,散落下来的煤屑和飞溅出来的水混为一体,整条街终日“嗒嗒滴”,象拔泥涂一样泥泞。

      “让开”“让开”伴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吆喝声,一辆小板车从西边拐角处由远而近,拥挤的人流急速二边分开,踮起后脚跟,提起裤脚管,紧贴阶沿,清理出一条顺畅的道路,小板车稳疾向东而去,赭褐色的浓稠液体从车上的木桶里溅漏下来,在横街的石板地上留下一行行赭褐色的星星点点,夹着一股难闻的腥臭。

      “这是什么?”

      “是栲网的血”

      “怎会这么臭?”

      “大黄鱼喜欢嘛”

      于是孩子们翘起鼻子用力吸一下,顿时这种很难形容的臭味也变得好闻起来,随着“栲网血”  不定时地出现,街上的人群象潮水一般合拢又分开,合拢又分开。

        弄堂口那家二层楼的饭店比平常热闹了许多,后院竹篰里的鸡、鸭、鹅从格缝中伸出头来,厨师们忙着追赶那只浸瘪了羽毛飞上屋顶高歌的公鸡,一只还未来得及褪毛的鹅已从热水盆里洗个了澡站起来,歪着脖子“吭、吭、吭”满院子兜圈。楼上楼下已摆下十来张八仙桌,冷盆热菜一齐上,操着各种口音的抲鱼人称兄道弟、呼朋唤友凑在一起,喝酒吃肉,划拳猜枚。“哥俩好啊”、“六六顺呀”、“拗金块呀”、“八大仙呀”、“三颗礁呀”“八八八”“六六六……”的声音很响,传得很远。                                           

      水产公司的厂屋大门敞开,落地桶里陈年的鱼卤已清理干净,斜阳透过屋柱照在泛红的石板地上,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咸鱼香。有人在接水管拉电线、铺设台板,一盏盏锃骨雪亮准备应急用的汽油灯已摆弄停档,墙角边有几十幢叠加整齐的新篰箩和刚从盐场运来的新盐堆。                                             

      有线广播早、中、晚循环播送着气象、新闻和各类文艺节目。广播是东沙人的自鸣钟,东沙的早晨在“东方红”乐曲声中醒来,晚上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入睡。渔讯时期,气象预报结束后照例会播送渔汛消息:

      “舟山渔区气象台今天早上五点钟发布的大风警报和天气预报……”

      “大目洋、猫头洋、渔山、大陈渔场,东到东南风3一4级,明天最高温度23度,最低温度16度”……

        “同志们,天气预报到此结束,下面报告渔汛消息,根据舟山渔场指挥部发来的渔汛消息:今年大黄鱼在中街山渔场一带旺发……,大的网头五六百担,小的网头三四百担、特别大的网头1千多担”,“x×带头船老大,在浪岗一带一网抲到大黄鱼1千多担……”。

      傍晚时分,经常有人在弄堂口高喊:“夜饭吃好,弄夜黄鱼起嘞!”、“栈货坑,弄夜乌贼去了!”   

      “弄黄鱼阿颗岸啦?”

      “宁水公司、奉水公司、舟水公司……随便起!”

        顿时,夜色朦胧中,昏暗的路灯下,横街上是三五成群、来往匆匆扛板凳、拿劈鲞刀的小媳妇和大姑娘,各自就近奔向各大水产公司的生产场地。       

      由于保鲜条件的限制,抲上来的鱼只能趁新鲜就地剖鲞腌制,加工成鱼干,再运往各地。

      水产加工厂场地灯火透明,人声鼎沸,几十盏高瓦数的电灯泡把整个场地照得白昼一样。劈鲞的老手骑跨在长凳上,随手从脚旁的篰箩里拿起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黄鱼,刀刃从黄鱼尾巴处切开沿着脊背往上开,随刀刃弧度的倾斜,刀尖部分正好落在鱼头上,一只手在刀背用力一按,“嚓”一条大鱼鲞就劈成了,“咣嗒”放进前面的篰箩里,边上有人挖掉鱼鳃和内脏,顺便把鱼膘和鱼子分别装箩,五、六个人围着作板二手不停地在黄鱼鲞的二面抹盐,抹好盐的鱼装进竹篰吊下落地桶。落地桶深约五、六尺,直径在八、九尺左右,有人在下面沿着桶底将鱼鲞呈扇形一层一层地铺开压实。如遇到鱼多人手少,落地桶又不够用,干脆把大黄鱼头去掉,成为无头鲞。

    更直接的是在黄鱼肚子上剖一刀,取出鱼膘塞几把盐进去,用蒲包装起来,这种咸鱼称为“瓜鲞”或“咸瓜”。如今上海十六浦小东门那边,有一条街仍叫“咸瓜街”,据说是因宁波、舟山人在此卖黄鱼鲞而得名。

      场地上专人负责现场协调,盐不够调盐,人手不够喊人,巡视各处,不停地拿铁钩子从远处拖来一篰又一篰的大黄鱼。手板车不断地运来鱼和盐,整个场地堆满了用竹篰装满的大黄鱼。当时,一个女工工作到半夜可分得一元多,如遇上通宵便可分二至三元,作板上分帐,十分现得。

      第二天早上,水产公司门市部会有“黄鱼头”、“鱼鳃八挂”、“鱼籽嫖肠”、“里肉”等下脚料供应。东沙女人巧手做菜,鱼籽嫖肠做汤做羮。餐桌上又多了几碗美味的下饭神器,“红烧、暴盐、咸菜黄鱼头”、“红烧、清蒸、咸菜鱼籽嫖肠汤”,这些价廉物美的优质鱼肉蛋白、胶原蛋白、氨基酸,原生态的脑黄金和脑白金,天然的卵磷脂和鱼精蛋白养育了东沙的男男和女女。

        东沙人说话不离海,僻如一句简单的“哪里?”就有几种说法:“阿颗岸啦?”“阿颗礁啦?”骂人离不开鱼,有小孩折腾,大人就说“侬什弄夜黄鱼啦啊?格忙!”小孩衣服弄脏,会说“衣裳邋遢得象弄夜乌贼过一样,五颜六色的”,小孩顽皮就说“象条滑溜鳗一样,抲啊抲勿牢”。东沙人不说:后会有期。是说:侬等着!海水也会相逢的!

      赭褐色是渔家色,也称“栲色” 。船上的篷帆、渔网、渔民身上的衣服等都是棉、麻织物,碰到海水容易发脆腐烂,用栲树的皮或一种叫“薯莨”的滕状植物的根,可用来作渔网、篷帆、船上衣物的防腐剂,把薯莨根皮和网在大锅里一起煮,经煮染后的网具,篷帆等质地发硬,坚韧老固,长期浸泡海水里不会腐烂,这种煮染的工艺称为“栲网”或“烧栲道”。

        栲皮散发出一种说不清的臭气,雪白的棉纱网煮染过后变成了黑不溜鳅的赭褐色,夹带着挥之不去的“漆霍霍”味道,经海水多次浸泡气味慢慢地淡去,颜色也由赭褐色渐渐褪变成赭咖色、赭红色、赭黄色,渔家统称为“栲色”,煮过网的“栲道水”粘稠成胶状,可以贮藏起来,下次再用。因过去栲网用猪血,后来才改用栲皮,故仍称之为“栲网血”。

      在各类外籍抲鱼人中,象山的东门渔民和奉化渔民比较有代表性,常年驻扎的也较多,所以东沙人把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抲鱼人:江苏人、海门人、象山人、奉化人、台州人、温州人、福建人……统统简称为“东门人”。

    “东门人”大都光着膀子,偶尔见到一、二位穿件后一片前二片,白里透红的“领郎”,亮出古铜色肌肉,穿条赭褐色俗称“龙裤”的宽大叠腰裤,腰间系条赭红色的粗布腰带,蒲扇一样的大脚板难得见到穿双露脚趾头的草鞋,头发根根结巴向上伸,胡子拉碴,象只竖毛的刺猬。

      “东门人”挑二只卤桶担,前桶装蟹股后桶装泥螺,穿街走巷叫卖。偏偏这卤桶样子又难看,不似寻常家中的水桶呈腰鼓形,上下有333与666黄金比例分割,曲线极美。卤桶上下直笼统,桶耳甩是又短又粗的矮脖嘴,一根扁担系四只铁钩子,又重又笨,小孩看见东门人的确有点吓势势。

      东沙人习惯把海螺统称为“驴”,譬如说:到海边去捡些“驴”来!菜场买了些“驴”!但是对每一品种的螺还是细分叫“螺”。如:泥螺鲜、香螺香、黄螺大、芝麻螺小、畚斗螺抠……,而。。“东门人”把“泥螺”唤作“泥驴”,听起来反倒怪怪的滑稽。

      宽大嗓门夹带沙哑的叫卖声在弄堂里响起:卖泥驴嘞!卖蟹股嘞!一听就晓得是“东门人”来了,招来大人孩子看热闹,小孩抓住大人衣角,躲在身后,探出半个脑袋,上下打量。老人们习惯地叹口气:“唉!出门人辛苦啊!恐怕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啦!”

      “泥螺多少一斤啦?”对面弄堂的娘姨迈着猫步娉婷袅袅地过来。

      “阿嫂!泥驴买勿?五分一碗”“竖毛刺猬”忙弓身舀上一碗送上前,裂开大嘴笑嘻嘻,露出二颗镶金的老虎牙一闪一闪,殷勤地说。

        “东门人”没有秤,以碗或碟度量。桶里的泥螺卤水滑粘粘呈金黄色,发出阵阵的醉香。

        “泥螺桶里撒尿啦?颜色咋格黄啦?”对面弄堂娘姨双手叠在胸前,斜着眼睛,抬抬下巴,侧着身问。

      “阿嫂,讲话凭良心喔!泥驴里啥人会撒尿呢?泥驴是要吃的呀!”“竖毛刺猬”急了,委屈地说。   

      对面弄堂娘姨弯下腰,翘起兰花指伸出二根手指揑一粒尝一尝:“呸!要死快嘞!有泥珍咯!”

    “你渍泥螺怎没有把泥吐干净呀?”对面弄堂娘姨撅着屁股,一边手指向东门人,一边侧过脸连声吐口水“呸!呸!呸!烂泥也吃到嘴巴里了”           

      “竖毛刺猬”挑起卤桶担怏怏离去。

      “啧!啧!啧!唉! 鲜是蛮鲜,香也蛮香,可惜有泥珍咯”对面弄堂娘姨吮吮二根手指头,望着远去的背影遗憾地说。

      “东门人”的泥螺没有吐净泥是真的,在泥螺桶里撒尿是真是假不知道了,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

      在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横街的灯火若隐若现,一个身穿簑衣头戴笠帽的“东门人”一手拎酒瓶一手提桅灯,边走边喝,醉眼朦胧,东倒西歪,一头撞在向前蹒跚行进,哼着小调双眼惺忪的“酱篷篓”怀里。 

      “汝……侬……啦?”“酱篷篓”发出破铜锣般伴随着沙哑的声音。

      “额……糯……啦!”“笠帽翁”用同样嘶哑的喉咙答应道。

      “侬……是……汝啦?”“酱篷篓”拿手背擦下口水继续询问。

      “糯是……奉化宁,糯……搭蒋介石是……自家宁!” “笠帽翁”努力睁开眼睛,翘起大拇指高高举过肩膀。

    “喔哟!奉化宁!那额是……台州宁!额是……台州‘绿壳’!倒底汝、侬、怕、汝、侬?”“酱篷篓”霎时来了精神,怒目圆睁,扯起喉咙提高声音一字一顿竖起拇指往鼻头上左右比划。

      “笠㡌翁”和“酱篷篓”各自提起桅灯,相互往脸上照照,擦擦眼屎。

      “啊哎!阿哥喂”

      “喔哟!阿弟囝呀!”

      顿时,两个“簑笠翁”勾肩搭背,眯过眼笑踉跄而去……

        这段极致又经典的故事一直在横街流传着。

      洋生忙市家家户户晒鲞忙,有用绳子穿起半空挂着的,也有用二条长高凳搁张竹篱子上面铺着晒的,屋檐下踢脚扳脚都是倒扣着的篰底,或是三、四条黄鱼鲞夹乌贼鲞,或者篰底洞中插上几只咸乌贼,弄堂弄面腾升起一股咸渴渴的鱼腥味道。

    水产公司在操扬上、大路边铺满了成片成片的篾簟,篾簟里晒满了乌贼鲞、黄鱼子。黄鱼子长的有尺把,短的也有四、五寸,晒干的黄鱼子发出琥珀色的光泽令人唾涎欲滴。鱼子干因稣、鲜、油、香、弹,嚼劲十足,风味独特,吃后齿颊留香,故是餐桌上的珍品。

    管篾簟的阿姨用凉帽遮住上半个脸躲在树荫下打瞌睡,几个孩子打篾簟边走过,海岛人对这珍品司空见惯,故视而不见,边走边逗阿G玩。

    “阿G,你昨日偷酥鱼子吃了?”

    “呒没”

    “那老师叫你做算术题,你怎做不出?”

      “呒没偷过”阿G呐呐地说。

      “我看见侬阿姆一边吃还一边说:透鲜——偷鲜,偷来东西是鲜。”

      “阿G偷吃酥鱼子,数数数不清”“阿G偷吃酥鱼子,数数数不清”孩子们起哄着。

      “是阿拉自家晒咯!”阿G抗议了。

      阿G是个胖墩墩的老实囝,小辰光发热有点烧钝了脑子,落下了病根,走起路来两只眼睛看地,身体向前一冲一冲,脸上的肉也跟着一颤一颤,和大家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年级已经读了三年,数数仍数不上100。阿G脾气好,身上肉嘟嘟,大家总要偷偷揑他一下,他总是边躲边说“麻吵”“麻吵”不恼也不怒。

      一簇一簇金盏白玉盘似的毛粟花从山崖上倒挂下来,这是东沙人心中的“圣花”——黄鱼花,东沙人坚信:摘一朵花,会少一群大黄鱼。

      椭园形锯齿边的叶子,碧绿青翠,枝干上布满了棘刺,浓郁的馨香使人忍不住总想要摘它一朵,谁知动它一下,那白玉似的花瓣便会纷纷落下,但花骨萼仍牢牢地立在枝头上。倘若谁要硬劲拽拉,手便会被扎得鲜血流淌。正是它有这种坚韧不折的性格,深得东沙人的喜爱。

      “黄鱼花”是阿G的最爱,谁若动手碰一下他的心头肉,就跟谁急。

      “莫摘!莫摘!花摘了,黄鱼不会来了!阿爹大黄鱼要抲勿着咯,要呒没鱼吃咯!要呒没饭吃咯!”阿G脸孔血血红,拉着你的袖口,一定要跟你拼到底,非要等你住手,方才摆休。     

      大家都“哈哈”大笑,齐声拍手笑阿G呆:

          “阿G老宁,

            嗗嗒抱进,

            抱了灶跟,

            饭会吃二半甑,

            黄鱼会过二半根,

            拉出屎来象杠棍。”

        阿G依然一冲一冲向前走,脸上的肉跟着一颤一颤地抖,不恼也不怒。

    孩子们相约晚上到山嘴头去,等清早出门抲鱼的阿爹回洋。

        海! 很近,转个角拐个弯已看到了大海。山嘴头码头背山面海,虽说南面海不深,但北面的小山挡住了西北风,是一弯天然避风港。码头沿岸是用又大又厚的石条和石板一块一块垒叠而成,整齐且厚实,黄底黑花的花岗岩台阶一级一级通向海。码头不大却端庄厚重,几百年的风吹浪打圆润了她的肌肤,千踩万踏磨平了她的棱角,她是东沙通向外面世界的门户,她也接纳了四面八方的来客。

        码头外边有只歇脚的凉亭,凉亭外是小山入海的延伸,千万年海浪的荡涤,洗尽了山上的泥土,露出山的脊梁,形成怪石磷立的礁崖,礁石的最高处有盏航标灯。

      四月天,风和日丽,夕阳西下,霞光染红了远处的海和天,海天一色,波光粼粼。

      天色尚早,码头边寥寥几人,还未涨潮,泥涂上有人在捡海瓜子、泥螺,有几只长脚鹭鸶悠闲自在地觅食,一群海鸥追着远处的浪花。孩子们趴在礁石上玩,阿S拿根铁钉在石崖上撬牡蛎,阿D找根小树枝在石岩缝里拔海螺,又拿条细铁丝捉藏在石洞里的小石蟹,年幼的阿V蹲在石秃边捡畚斗螺,阿G拿着网袋和网兜一冲一冲地在海边转游悠着。

      不知不觉海水已没过脚板面,才知道涨潮了,赶紧爬上礁石最高点,扭头一看太阳巳钻到海底下去,露出一点光亮。月亮升起来了,远处海平线上出来一个小黑点:一个、三个、六个、八个、一排渔帆……哇!涨潮了,抲鱼船回航啰!

      码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已挤满了人群,有抱小孩的媳妇,牵孩子的婆婆,翘首以盼,等待清早出海的父亲、丈夫、儿子、兄弟回航。航标灯亮起来了,一排排毛竹竿子挑起的电灯亮了,凉亭内外灯火灿烂,给返航的渔船指明了方向。水产公司已摆平写字台、准备好帐册、校正了磅秤,作好收货前的准备。打磅秤的,拿秤砣的,拿扛棍扁担的,拉黄鱼车的,拿篰箩打码子的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迎接渔船靠岸。

      一阵阵敲锣打鼓声伴随“突突突”的机器声由远而近,一艘渔船靠岸了。

      “老大!介高兴啦,抲到大网头了!”岸上的人欣喜地向船上大声招呼。

        “是啊!清早船出去只开了二个小时,就遇到鱼群了,哈哈哈……一网舀二载还有多!阿拉网船、偎船都装满了,还给了兄弟渔船装……”船上的人一边将缆绳拋向岸上,一边扯着沙哑的嗓子开心地回答。

      系缆、拋锚、打泊一阵忙碌,转眼渔船四平八稳,二块跳板从船头伸到岸上,在一阵阵“啊加索勒”“啊加索勒”的号子声中“嚓”“嚓”一篰篰黄鱼滑下来。竹篰里的大黄鱼还在不断地打挺,嘴巴一张一张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锣鼓声一阵接着一阵,一艘艘渔船排排地靠岸,岸边一派桅帆林立,灯火辉煌,船上彩旗飘飘,丰收锣鼓喧天,振耳欲聋,岸上人声沸腾,一片欢腾。

      岸上过磅开称,三四篰一磅。“190斤”“205斤”“216斤”打磅的高喊。

      等不及的索性拿出大秤,二篰叠起来,一条杠棍穿过秤钮二个渔民一起抬,升称打开秤砣,秤杆高高翘起。

    “打开点”“打开点”“好勒!132斤”“146斤”“138斤”报数声此起彼伏。

      打码子记帐,算盘打得“乒乒”响,开水票结帐一阵阵忙碌,抲鱼人沙哑的声音和水产公司收购员的大嗓门交织在一起,山嘴头沸腾着。

      来不及运走的大黄鱼在码头边堆成了小山,灯光下是金灿灿的一片,船上、岸上相互映衬。

      一辆辆装满黄鱼的小板车飞奔而去,“快去快回”“快去快回”。横街一路石板地,年久失修破损翘起,高低不平引起巅簸,黄鱼车一路“咯碌碌”小跑过来,震得黄鱼跌下来,快去快回赶时间,掉下的黄鱼顾不上捡,掉到谁家门口,就是谁的了。谁捡到,谁快乐,有些调皮的捣蛋鬼还在自家门口的石板角落垫上一颗小石子,让巅簸幅度增大,掉下黄鱼的概率更大。凡黄鱼车所经之处,沿街的门窗都半开着,半开门窗的后面必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于是,横街上便多了一道“守门待鱼”的快乐风景。

        “卸完货的渔船请赶快让开,让后面的船开进来”

      “今晚潮水涨得高,请等在外面的渔船开到栈货坑、念母岙、铁板沙码头去卸货”

      “xx号船鱼网拉破了,请补网师傳赶快过来”码头上大喇叭持续地高喊。

      家无十样全,船要百样齐。码头上副食品、日用百货、粮食、水、煤各类生活物资生产用具准备齐全,为第二天清晨出海的渔船补给。渔港船进船出,人声沸腾一派繁忙景象。

      阿G一冲一冲地巡海回来了,网兜里多了二条大黄鱼和三只大乌贼。孩子们很羡慕,纷纷问阿G鱼哪里来?阿G说:大黄鱼是海上漂过来他捡的,乌贼是叮在石秃横边,他使劲挖来的。

    月夜下,海礁边,海水漾漾,乌贼闹闹实才多。

    “阿爹的船来了!看见阿爹的船来了!”忽然,阿G指着桅杆林立中的一条船兴奋地喊着。

    阿S问阿G这么多船怎认出他阿爹的船,阿G说他认得桅杆上的灯和红白蓝杠杠。阿G了不起,不但有抓乌贼的力气,还有认船的本事。

      夜深了,大人们来领孩子回家,大家各有收获。阿G等到了回家的阿爹,带着他的大黄鱼和乌贼回家了。阿S和阿D的小铁罐里装满了牡蛎、海螺和四只小石蟹,年幼的阿Ⅴ手里也揑了一把畚斗螺,大家兴趣昂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码头上仍然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船进船出,丰收的锣鼓依然在喧天敲响,回港投售的渔船还在源源地开进来。       

      “岱渔xx号、xx号,请小心让开一点,让后面的小船开进来靠码头卸货”大喇叭还在继续指挥。

      几只机帆船挪了挪位子,让出一条水路来,几艘比舢板船略大的帆篷船缓缓进港。

      船上掌舵的是位老汉,婆婆模样的妇人走来走去不停地整理网具,一位年青人立在船头上,手中摇晃着那根系了铁圈的缆绳准备随时扔上岸,他的媳妇背上绑着一个貌似吃奶的婴孩双手用力搖着橹桨,桅杆上还绑着一个四、五岁挥舞小手叫喊的小男孩。这些带着补丁的小木帆船,栲色的篷、栲色的网,栲色的衣服,栲色的脸容,远远望去除了一团赭褐色,没有一种多余的颜色,在左右大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弱小和单薄,东沙人称他们为“家小船”

        “家小船”们祖祖辈辈以舟为家,漂泊于海上。常年与风浪博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谋生手段和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在福建、广东一带被称为“疍家人”,他们是一群流浪在海上的“吉普赛”人,一千多年来给他们立下的规矩是:不准他们与岸上人通婚;不准在他们活着的时候穿鞋子;不准他们的女人上岸。

    东沙人感叹:那么破旧的小船能从千里之外的南边飘摇来到东沙不容易,同时也惊奇他们的女人能同男人一样下海捕鱼,更敬佩他们高超的驾船技术和吃苦耐劳的勇气。

    退潮时分,东沙人会到码头边去与“家小船”人兑换鱼货。退了潮的海露出一片泥涂,几只小船用跳板连在一起泊在岸边的一个角落。

      “老大在吗?”岸上的人高喊。

      “在啊!怎说?”远处小船篷里钻出一个面孔黑黝黝,精瘦瘦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轻手轻脚转眼间从远处奔到跟前,船却丝缝没动。

      “你家鱼有吗?”岸上的人继续打听。

      “有啊!有鳓鱼和鲳鱼”瘦切切女人一边轻拍怀里孩子一边说。                   

      “新鲜不新鲜?粮票换多少一斤?”岸上的人继续询问。

      “新鲜的,船是刚刚退潮前到的,三斤粮票换一斤吧!”船上女人把孩子抱正。

      “二斤七两换一斤吧!”岸上人还价。

    “好吧好吧!就算是多抲一网吧”船上女人答应了。

      30斤粮票换11斤鳓鱼或鲳鱼,干脆、爽气、成交。岸上的人顺手把带来的衣物送给她,“家小船”女人露出惊喜笑容连声道谢。

        “家小船”女人扎一段二寸长的红头绳挽个发髫贴在后脑,包块三角头巾赤脚上街,黝黑的脸,清瘦的身材看去倒也干净利索。扁平的脚板,轻盈地走在东沙高低不平的石板地上感觉不到咯脚,如果让她们穿上鞋子走路恐怕会感到夹脚,还是赤脚走路来得更爽快。

      她们走在横街的弄堂里,遇到路人过来总要往路边靠一靠,目光总是那么诚恐诚惶,好象时时刻刻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撑在她们的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一个大巴掌似的。

    东沙人看来她们小心翼翼、谦卑的身影却似乎越发显得彬彬有礼。东沙没有人给她们立清规戒律,也就不存在歧视。

    东沙人豪放、宽容,秉承“四海之内皆兄弟,来者皆是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晚都重复着同一个梦境,瓦蓝色的天空,罩住瓦蓝色的海水,时空凝结成一块硕大无边的硫酸铜晶体,把我...
    午歌阅读 1,244评论 5 7
  • 最近特别喜欢三句话,天天都会从脑海里蹦出来,就此记下吧,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温暖自己。 简单的喜欢最长远 平凡的...
    疏影_939a阅读 117评论 0 0
  • 关于电影带给我成长的快乐和感动,那是数不胜数。从头说起应是《刘三姐》《地道战》《少林寺》等这些七八十年代的...
    洛阳王煜茹阅读 203评论 0 2
  • 四月,我从悉尼,举家搬到了墨尔本。 说是“举家”,其实也不过两个26寸的行李箱罢了。对于漂泊在外的人而言,搬家,就...
    遇见独舞阅读 1,897评论 8 41
  • 过年的这段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有开心,也有不如意。以下截取几件事情,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争取以后做得更好! 一、...
    cayla成长录阅读 250评论 0 0